1) The Zhuang costume
壮族服饰
2) Zhuang nationality
壮族
1.
Quality of life of female schizophrenics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countryside of Guang Xi;
广西农村壮族妇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状况调查
2.
Distribution of gene polymotphisms of interleukin-1α and β in Zhua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
广西壮族人群白细胞介素-1α与β的基因多态性分布
3.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s of the hands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Guangxi;
广西壮族人手特征的研究
3) Zhuang ethnic group
壮族
1.
Village and Family Culture of Zhuang Ethnic Group and its Modernization;
壮族村落家族文化及其现代化
2.
Guangxi Luocheng County is inhabited with both Zhuang ethnic group and Molao ethnic group.
在广西罗城县,居住着壮族和仫佬族人民,他们世代和平相处,发展成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
3.
Buluotuo is the most well known folk religious lection of Zhuang ethnic group and is regarded as the Historical Memory.
壮族麽经布洛陀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壮族的历史记忆,它本身有一个从口头传承到不断加工、书写、编撰、汇集和逐渐定型成文本的过程。
4) Zhuang
壮族
1.
Analysis on Trait Coping Style of Zhuang Farmer In Borderland;
边境地区壮族农民特质应对方式调查分析
2.
Y-chromosome Genotyping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Zhuang Populations;
壮族Y染色体分型及其内部遗传结构(英文)
3.
The stature development of Zhuang students in Mashan Guangxi;
广西马山壮族中小学生身高发育趋势
5) the Zhuang nationality
壮族
1.
During the long history,peopl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created the brilliant culture with their untiring hands and wisdom.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先民是岭南最早的开拓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自己高超的智慧和辛勤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
2.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pre_Qin period.
壮族古代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它历经汉代的太学,南北朝、隋朝的官学,唐朝的官私学并举,宋元明清的书院、府学、学塾、社学、义学、土司学等教育形式,并始终以汉文识字和汉文经书为教学内容而贯穿整个教育史,培养出一大批精通汉文的壮族文人,从而提高了全壮族人民的汉文水平,也确立了汉文在壮族文字运用中的正统地位。
6) Zhuang people
壮族
1.
An Analysis of Zhuang People s Rice Dumpling (Zong) Culture——With the Zhuang People of Wuming,Guangxi as Typical Example;
壮族粽文化剖析——以广西武鸣县壮族为例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ion s legal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Zhuang people,whose legal spirit may be regarded as the subsidiary system of its national spirit.
从民族法文化的角度审视壮族的民族精神,壮族的法律精神作为其民族精神的次生系统,可以概括为:集中体现于壮族《麽经。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壮族宗教
中国壮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1337万人(1982),多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部分散居于滇、黔、湘、粤等省与广西相邻的地带。道教和佛教传入较早。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本民族宗教则以与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
神灵崇拜 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
①土地公。壮族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主,主管一方水旱虫灾及人畜瘟疫的神灵。因此,村村设有土地庙,但无神像;唯用红纸书写"土地公之位"字样,贴于正中墙上以供祭拜。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危难事件,村民必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供物随事的大小而有厚薄。求签前忌吃狗肉。全村则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每年开春作"春祈",求土地公保祐当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秋季"还愿",感谢土地公的厚赐。
②社公。被认为是村寨保护神。多于村边大树下设社坛,内供石头数块,也有供奉石雕狗像的。每年除夕,各家备酒肉祭祀。祭社时,全村寨长老齐集,祷告社公,并讨论当年应举应革事宜。村中青壮及少年,集于社前,遍拜尊长,称为"拜社"。新嫁女子,也须携同夫婿回娘家参加祭社。新生婴儿由父母带到社前,向众人分发红蛋,主持社祭者为小儿戴上首饰,祝愿平安健康。年满三岁的男孩,由父母带到社前跪拜,以鸡、酒祭社公,并请舅父命名;而后将鸡肉切成小块,连同一片黄糖,分送各家各户,告以孩子名字。女孩则于社前穿耳戴环。祭社当晚,各家将从社坛前带回的肉、粥、粽子和红蛋等,置于有孩子的媳妇门前祭祀,表示为孩子"赎魂"。祭毕,将粥喂禽畜,认为可使其肥壮。每遇虫灾,各村寨鸣锣聚众,杀猪、羊、鸡祭社;并用纸条染畜血,标插田间,象征社公到此,即可免灾。
③禾神。六月初六家家户户杀鸡做粢粑到田间拜祭"田公地母",聚饮欢歌;并在田边插小纸旗,祈求丰收。在遭受虫灾时,则"耍黄龙"驱虫。播种时,往往撒少量谷种或花生壳于村口路旁,求禾苗长齐。七月间有的村寨集体举行"祭青苗",以猪酒供祭于村外,老少集饮,唱和农歌。秋收时,要举行"吃新米",从田里采集稻谷做新米饭,宰杀鸡、鸭到田头供祭后,才开镰收割。
④牛神。壮族传说牛是上天派到人间帮助农耕的,以农历四月初五为牛的生日,称"牛皇诞"。该日禁用牛力,在牛栏烧纸祭牛神,并喂牛一团有色糯米饭(黄牛用黄色,水牛用黑色);有的地方还以菖蒲雄黄酒灌牛。春耕大忙后,要举行"收牛魂"仪式,称"牛魂节"。该日,以鸡、鱼、肉、五色糯米饭祭于牛栏或野外放牧处,众人团坐欢宴,并用芭蕉叶等包五色饭和肉、菜等喂牛,禁止鞭打或厉声呵斥。他们认为耕牛农忙作业辛苦,神魂惊散,故须招引。
⑤花婆神。专管生育儿女的女神,又称"花王圣母"。壮族认为儿女是花婆庭院里的花朵,枯荣全凭花婆主宰。婴儿出生,即在床头铺上纸花,逢年过节由母亲领孩子另祭花婆。孩子有病,也要祭请花婆保祐。
此外,还崇拜龙、雷、水、火等众多自然神灵,并各有崇拜祭祀礼仪。
祖先崇拜 壮族称祖先神灵为"公裔",崇拜至诚,特别是对被认为英雄的祖先,尊崇尤甚。
①莫一大王。传说能呼风雨、驱鬼神、敌盗寇、护百姓的英雄祖先。许多地方,尤其是广西西北地区,不仅有莫一大王庙,而且家家神龛供奉莫一大王为"真正尊神",长年香火不断。祭祀礼仪有三年一庆愿,五年二庆愿,十年一还愿。庆愿还愿均须宰杀猪牛鸡鸭献祭,并请师公诵经数昼夜,耗费甚巨,称为"大秀火"。无力承担这笔费用的,可于腊月做"烧腊"祭祷,向莫一大王表示力不从心,以求宽恕。除莫一大王外,还有莫二、莫三、莫四、莫五等大王和黄九公等,都被认为是壮族的英雄祖神。
②家祖。每家正厅必设神龛,奉祀祖先以及灶王诸神。祖先名用大字写在一张红纸的中间,其他诸神用小字低一格列于两旁。春节和鬼节为一年中最大的两次祭祖活动。除夕,净扫门庭,烧茶冲米花糖迎接祖先神灵回家。大年初一早晨,互相串门给各家祖先酌酒作揖,共贺新春。初二送祖,亲戚来客必带供品,向祖先神位进香。年初一至十五,神台前供物不断。晨昏三叩首,早晚三柱香。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要过"躲鬼节"。传说农历七月初七地狱里的鬼都出来觅食,其中恶鬼作崇,为害甚烈。所以道绝行人,家家闭门躲鬼,在家祭祀鬼神。农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十祭祖坟。届时在墓前供献五色糯米饭,在坟头遍插纸钱。
丧葬仪式 人死后,停尸于正厅。以柚叶、桃叶或姜煎水浴尸换装。将死者生前喜爱的器物置于尸旁,用铜钱遮眼、塞口,或填以糯米饭、茶叶,意为使死者在往阴间的路上有赶路饭和买路钱。有的以朱砂点五官,叫做"开光"。尸体遮盖白布。擂鼓或燃放鞭炮志哀。如死者为妇女,还必须向外家报丧,俟外家来人"见面"后方能入殓。有些地区,子女为父母办丧事,要请两位歌师分扮舅甥,通宵达旦以问答形式唱"哭丧歌",赞颂死者生前美德,并劝喻世人应尊敬长辈,不忘祖恩。
入殓时孝男孝女放声号哭,表示诀别。一般停尸三日。亲戚故旧来吊,洒酒供祭。祭后三年揭棺,捡取骸骨放入陶缸内,置于岩洞或土洞中,选择"吉壤"再行安葬,称"三次葬"。至此,死者才成为祖先神灵而受供奉。对非正常死亡的,被认为将变成恶鬼,因此必须火葬。请道公诵经打斋,骨灰随道公跳过火坑,才承认其阴魂与祖先神灵有同等地位。
巫师 分巫和师两类,被认为能交通鬼神的人神中介。巫又称小巫,多指巫婆。作法时穿常服。无师授,无经典。以瓢为乐器,名之为"鼎"。巫以巫术活动为主,自称能代人"神游"阴间,寻找死去的亲人,代为传言;或替人问神问鬼,以告吉凶祸福。师又称师公。由师徒传承,但无组织。不吃素,可婚娶。主要为人"驱鬼"、"祈鬼"、"择吉"、"求福"之类。经典称"壮经"(亦称"巫经"),用壮语的土俗字书写。内容多是壮族的民间传说,历史地理,天文历象,为壮族文化的一部分。师公大多主持丧葬、集庆、祛灾等较大规模的宗教活动,故又称大巫。
神灵崇拜 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
①土地公。壮族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主,主管一方水旱虫灾及人畜瘟疫的神灵。因此,村村设有土地庙,但无神像;唯用红纸书写"土地公之位"字样,贴于正中墙上以供祭拜。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危难事件,村民必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供物随事的大小而有厚薄。求签前忌吃狗肉。全村则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每年开春作"春祈",求土地公保祐当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秋季"还愿",感谢土地公的厚赐。
②社公。被认为是村寨保护神。多于村边大树下设社坛,内供石头数块,也有供奉石雕狗像的。每年除夕,各家备酒肉祭祀。祭社时,全村寨长老齐集,祷告社公,并讨论当年应举应革事宜。村中青壮及少年,集于社前,遍拜尊长,称为"拜社"。新嫁女子,也须携同夫婿回娘家参加祭社。新生婴儿由父母带到社前,向众人分发红蛋,主持社祭者为小儿戴上首饰,祝愿平安健康。年满三岁的男孩,由父母带到社前跪拜,以鸡、酒祭社公,并请舅父命名;而后将鸡肉切成小块,连同一片黄糖,分送各家各户,告以孩子名字。女孩则于社前穿耳戴环。祭社当晚,各家将从社坛前带回的肉、粥、粽子和红蛋等,置于有孩子的媳妇门前祭祀,表示为孩子"赎魂"。祭毕,将粥喂禽畜,认为可使其肥壮。每遇虫灾,各村寨鸣锣聚众,杀猪、羊、鸡祭社;并用纸条染畜血,标插田间,象征社公到此,即可免灾。
③禾神。六月初六家家户户杀鸡做粢粑到田间拜祭"田公地母",聚饮欢歌;并在田边插小纸旗,祈求丰收。在遭受虫灾时,则"耍黄龙"驱虫。播种时,往往撒少量谷种或花生壳于村口路旁,求禾苗长齐。七月间有的村寨集体举行"祭青苗",以猪酒供祭于村外,老少集饮,唱和农歌。秋收时,要举行"吃新米",从田里采集稻谷做新米饭,宰杀鸡、鸭到田头供祭后,才开镰收割。
④牛神。壮族传说牛是上天派到人间帮助农耕的,以农历四月初五为牛的生日,称"牛皇诞"。该日禁用牛力,在牛栏烧纸祭牛神,并喂牛一团有色糯米饭(黄牛用黄色,水牛用黑色);有的地方还以菖蒲雄黄酒灌牛。春耕大忙后,要举行"收牛魂"仪式,称"牛魂节"。该日,以鸡、鱼、肉、五色糯米饭祭于牛栏或野外放牧处,众人团坐欢宴,并用芭蕉叶等包五色饭和肉、菜等喂牛,禁止鞭打或厉声呵斥。他们认为耕牛农忙作业辛苦,神魂惊散,故须招引。
⑤花婆神。专管生育儿女的女神,又称"花王圣母"。壮族认为儿女是花婆庭院里的花朵,枯荣全凭花婆主宰。婴儿出生,即在床头铺上纸花,逢年过节由母亲领孩子另祭花婆。孩子有病,也要祭请花婆保祐。
此外,还崇拜龙、雷、水、火等众多自然神灵,并各有崇拜祭祀礼仪。
祖先崇拜 壮族称祖先神灵为"公裔",崇拜至诚,特别是对被认为英雄的祖先,尊崇尤甚。
①莫一大王。传说能呼风雨、驱鬼神、敌盗寇、护百姓的英雄祖先。许多地方,尤其是广西西北地区,不仅有莫一大王庙,而且家家神龛供奉莫一大王为"真正尊神",长年香火不断。祭祀礼仪有三年一庆愿,五年二庆愿,十年一还愿。庆愿还愿均须宰杀猪牛鸡鸭献祭,并请师公诵经数昼夜,耗费甚巨,称为"大秀火"。无力承担这笔费用的,可于腊月做"烧腊"祭祷,向莫一大王表示力不从心,以求宽恕。除莫一大王外,还有莫二、莫三、莫四、莫五等大王和黄九公等,都被认为是壮族的英雄祖神。
②家祖。每家正厅必设神龛,奉祀祖先以及灶王诸神。祖先名用大字写在一张红纸的中间,其他诸神用小字低一格列于两旁。春节和鬼节为一年中最大的两次祭祖活动。除夕,净扫门庭,烧茶冲米花糖迎接祖先神灵回家。大年初一早晨,互相串门给各家祖先酌酒作揖,共贺新春。初二送祖,亲戚来客必带供品,向祖先神位进香。年初一至十五,神台前供物不断。晨昏三叩首,早晚三柱香。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要过"躲鬼节"。传说农历七月初七地狱里的鬼都出来觅食,其中恶鬼作崇,为害甚烈。所以道绝行人,家家闭门躲鬼,在家祭祀鬼神。农历三月初三和十月初十祭祖坟。届时在墓前供献五色糯米饭,在坟头遍插纸钱。
丧葬仪式 人死后,停尸于正厅。以柚叶、桃叶或姜煎水浴尸换装。将死者生前喜爱的器物置于尸旁,用铜钱遮眼、塞口,或填以糯米饭、茶叶,意为使死者在往阴间的路上有赶路饭和买路钱。有的以朱砂点五官,叫做"开光"。尸体遮盖白布。擂鼓或燃放鞭炮志哀。如死者为妇女,还必须向外家报丧,俟外家来人"见面"后方能入殓。有些地区,子女为父母办丧事,要请两位歌师分扮舅甥,通宵达旦以问答形式唱"哭丧歌",赞颂死者生前美德,并劝喻世人应尊敬长辈,不忘祖恩。
入殓时孝男孝女放声号哭,表示诀别。一般停尸三日。亲戚故旧来吊,洒酒供祭。祭后三年揭棺,捡取骸骨放入陶缸内,置于岩洞或土洞中,选择"吉壤"再行安葬,称"三次葬"。至此,死者才成为祖先神灵而受供奉。对非正常死亡的,被认为将变成恶鬼,因此必须火葬。请道公诵经打斋,骨灰随道公跳过火坑,才承认其阴魂与祖先神灵有同等地位。
巫师 分巫和师两类,被认为能交通鬼神的人神中介。巫又称小巫,多指巫婆。作法时穿常服。无师授,无经典。以瓢为乐器,名之为"鼎"。巫以巫术活动为主,自称能代人"神游"阴间,寻找死去的亲人,代为传言;或替人问神问鬼,以告吉凶祸福。师又称师公。由师徒传承,但无组织。不吃素,可婚娶。主要为人"驱鬼"、"祈鬼"、"择吉"、"求福"之类。经典称"壮经"(亦称"巫经"),用壮语的土俗字书写。内容多是壮族的民间传说,历史地理,天文历象,为壮族文化的一部分。师公大多主持丧葬、集庆、祛灾等较大规模的宗教活动,故又称大巫。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