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东亚、东南亚国家
2)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东南亚国家
1.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rends of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U.S.'s Financial Crisis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表现与未来走向
2.
Tremendou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economic institutions since the mid of 1980 s.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3.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economic doctrin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受到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
3) som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东南亚部分国家
1.
Strategie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som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give u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in developing southeastern China-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practical help to the ethnic areas.
东南亚部分国家发展落后地区的策略和经验教训对我国西南地区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
5) SEACOM (South-East Asia Commonwealth cable)
东南亚国家电缆
6)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sociation of (ASEAN)
东南亚国家协会
补充资料:东南亚佛教
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述,公历纪元前后,上座部佛教已在东南亚流行。《太平御览》引万震著《南州异物志》称:"林阳在扶南西七千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经注》引竺枝著《扶南记》中也有"扶南举国事佛"的记述。扶南即柬埔寨的古称。2~6世纪,东南亚佛教已很隆盛。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经与佛教并存和融和的阶段之后,虽为佛教所取代,但对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婆罗浮屠、吴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他一些寺庙建筑、佛像雕塑和佛事仪式,都带有一定的婆罗门教色彩。10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并加强了同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联系,互派僧侣留学,根据巴利语音序创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写定音译巴利三藏典籍,确定了摩诃尼迦耶和达磨育特两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为国教,在大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18世纪到现代,泰文、缅文、高棉文、老挝文的巴利三藏音译编纂工作逐渐完备,并进一步将部分经卷译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
老挝 1世纪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曾一度流行于南部地区。14世纪中叶,由柬埔寨传入上座部佛教,被尊为国教,并确立了达磨育特和摩诃尼迦耶两派僧王制度。16~17世纪,曾一度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许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创立巴利语佛教学校和实行僧侣考试制度。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寺塔被毁,经像被劫,僧侣惨遭杀戮。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佛教又出现复兴的气象,成立全国统一的佛教组织机构,整理出版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并恢复以寺院为主的巴利语教学的教育中心制度。
柬埔寨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外,在公历纪元前后,即深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5~6世纪时,大小乘佛教开始传入。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其间高僧迭出。硕学沙门到中国传教、译经者不乏其人,如6世纪上半叶,即有僧伽婆罗和曼陀罗仙等人。9世纪后,已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9世纪末创建、12世纪完成的吴哥城以及以后建立的吴哥窟大伽蓝,即为两教混合在寺庙建筑上的反映。此后,由于受到外族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趋于衰微。14世纪中叶之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柬埔寨,逐渐推行两派僧王制度,并定为国教。国王为佛教的当然护持。20世纪初叶,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虽然许多佛寺受到破坏,但佛教仍有一定的发展。很多僧侣参加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创办了巴利语学校、西哈努克大学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语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译文的部分上座部经论。
泰国 古称暹罗。从那坤巴通发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遗址判断,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传入。以后,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传入南暹罗及其沿海邻国。11世纪,缅甸的阿努罗陀王朝崛起,其势力扩展到暹罗北部和中部的许多地区,阿努罗陀王笃信小乘佛教,并大力支持其发展传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罗,特别是北部地区流行。13世纪中叶,泰族在速可台建立了独立的部族国家,势力逐步向南扩张,将南暹罗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并接受流行于这个地区的大乘佛教。同时,带有婆罗门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仪式,也逐步为泰国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锡兰曾于12世纪时举行佛教第七次结集,整顿僧团组织,严肃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锡兰臻于隆盛。当时北暹罗地区的一些部族国家,都派遣比丘前往学习,并传入具足戒仪式。速可台王朝建国初期,锡兰教派势力,已扩展到南暹罗地区,并在那坤室利塔玛罗陀建立锡兰派传教中心。速可台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马康亨,曾迎奉锡兰僧团到都城弘扬教义,使锡兰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却退居次要地位。此后,佛教在封建君主的护持下,逐渐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几成全民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习俗之中。速可台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为僧,开创了泰国国王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出家为僧的先例。他于1361年迎请锡兰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统一了本国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为缅甸攻陷时,王宫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经像文物,均毁于兵火。吞武里王朝建立后,国王郑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献,汇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郑昭被弑身死,此项工作遂告停顿。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继承郑昭未竟的事业,于1788年召集230名硕学比丘和30名皇家学者,对已收集的三藏典籍进行整理编定,此即泰国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结集,编定的三藏名为"结集版三藏"或"皇家版三藏",共计288箧。在拉玛四世统治时(1851~1868),对佛教进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内出现了一个要求严格遵守戒律的派别,称为"正法派",而把传统的佛教称为"大众派",这两派在教理上没有重大差别,只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宽严。现泰国佛教主要是这两派。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时 (1868~1910),提出将全部三藏付印的计划。付印前,不仅对泰文本作了详尽的校订,还和高棉文、僧伽罗文及孟加拉文进行了比勘,于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这次编印的泰文藏经,尚遗小部经8种未曾编入。1925年拉玛七世继位时,遵照其兄拉玛六世遗嘱,重编泰文三藏,收录所缺的小部各经,编为45卷,于1928年全部出版。现泰国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缅甸 佛教传入较早。根据《岛史》记载,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 3世纪曾派须那与忧多罗两位长老到金地传教,有人认为金地即今之下缅甸塔通地区,但此说不能认为确凿的史实。公历纪元前后,从东南印度到缅甸有航路可通,锡兰与缅甸的交通通过东南印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因此锡兰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过海道传入的。据骠族(缅甸族一支)古都卑谬发现的碑文记载,5世纪时,锡兰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纪后期,佛教密宗的阿阇利耶教,又传入缅甸的蒲甘地区。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阿努陀罗王统一缅甸全境,他排斥了阿阇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尊阿罗汉长老为国师;1058年始创缅文字母,音译了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奠定缅甸上座部佛教的基础。此后缅甸王朝虽几经变迁,但一直信奉佛教。13世纪末,蒲甘王朝崩溃,缅甸出现了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寺庙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后历代国王都将大金塔增高,并敷金箔,增设回廊,形成现代所见的形态。18世纪中叶,缅甸南北朝为雍籍牙王朝所统一,佛教十分繁荣。这个王朝的孟云王在明恒费时11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砖塔和一口大钟。12~19世纪末,僧伽罗僧伽派和末罗姆摩僧伽派逐渐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门派等。1871年,明顿王曾召集各派长老2400人于曼德里举行第五次结集,重编缅文巴利三藏,后将全部经典刻在729块大理石碑上,以垂永久。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缅甸僧侣建立了佛教组织,参与反英殖民主义的斗争。缅甸独立后,曾于1956年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纪念时,邀请各国佛教界代表,举行了有2500人参加的第六次结集,校勘上座部缅文巴利三藏,印行结集版藏经51卷本。1961年,宣布佛教为国教,继又取消国教的地位,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缅甸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
印度尼西亚 在公历纪元前后,印度尼西亚是海上交通的要冲,居民都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罗门教。5世纪初,法显去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及爪哇)时,据他著的《佛国记》所载,当地盛行婆罗门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后,印僧求那跋摩赴华,路经阇婆时,已见佛教甚为流行。据中国史籍《宋书》、《南史》和《梁书》的记载,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上半叶,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广信佛法,崇仰三宝。7世纪末,在苏门答腊地区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国。中国高僧义净往返印度时都在此落脚,据其所述该地大小乘并举;但从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观世音菩萨和多罗菩萨信仰也很普遍。8世纪初,到中国的印度高僧金刚智,曾在室利佛逝滞留,不空即在阇婆拜金刚智为师。可见 8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特别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 8世纪以后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马来半岛发展,当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马来半岛建立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间亦多信奉者。
5世纪以后佛教在爪哇广为流传。8~9世纪,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莲特拉王朝诸王,都信奉大乘佛教与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了很多寺院,如世界驰名的婆罗浮屠大寺,高达十层,代表十法界,石砌回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庄严雄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观。(见彩图)
10世纪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编集了著名的佛教教义书《圣大乘论》。13世纪庚·安禄在东爪哇创建的新诃沙里王朝和14世纪韦阇耶建立的满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湿婆派的混合物。他们把佛陀和湿婆看作一体,在崇拜的对象中杂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祇。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爪哇后,佛教和湿婆派的信仰逐渐衰落,以致绝迹。
越南 盛传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仅流行于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信徒仅及大乘佛教的10%(见越南佛教)。
老挝 1世纪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曾一度流行于南部地区。14世纪中叶,由柬埔寨传入上座部佛教,被尊为国教,并确立了达磨育特和摩诃尼迦耶两派僧王制度。16~17世纪,曾一度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许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创立巴利语佛教学校和实行僧侣考试制度。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寺塔被毁,经像被劫,僧侣惨遭杀戮。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佛教又出现复兴的气象,成立全国统一的佛教组织机构,整理出版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并恢复以寺院为主的巴利语教学的教育中心制度。
柬埔寨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外,在公历纪元前后,即深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5~6世纪时,大小乘佛教开始传入。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其间高僧迭出。硕学沙门到中国传教、译经者不乏其人,如6世纪上半叶,即有僧伽婆罗和曼陀罗仙等人。9世纪后,已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9世纪末创建、12世纪完成的吴哥城以及以后建立的吴哥窟大伽蓝,即为两教混合在寺庙建筑上的反映。此后,由于受到外族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趋于衰微。14世纪中叶之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柬埔寨,逐渐推行两派僧王制度,并定为国教。国王为佛教的当然护持。20世纪初叶,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虽然许多佛寺受到破坏,但佛教仍有一定的发展。很多僧侣参加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创办了巴利语学校、西哈努克大学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语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译文的部分上座部经论。
泰国 古称暹罗。从那坤巴通发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遗址判断,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传入。以后,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传入南暹罗及其沿海邻国。11世纪,缅甸的阿努罗陀王朝崛起,其势力扩展到暹罗北部和中部的许多地区,阿努罗陀王笃信小乘佛教,并大力支持其发展传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罗,特别是北部地区流行。13世纪中叶,泰族在速可台建立了独立的部族国家,势力逐步向南扩张,将南暹罗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并接受流行于这个地区的大乘佛教。同时,带有婆罗门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仪式,也逐步为泰国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锡兰曾于12世纪时举行佛教第七次结集,整顿僧团组织,严肃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锡兰臻于隆盛。当时北暹罗地区的一些部族国家,都派遣比丘前往学习,并传入具足戒仪式。速可台王朝建国初期,锡兰教派势力,已扩展到南暹罗地区,并在那坤室利塔玛罗陀建立锡兰派传教中心。速可台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马康亨,曾迎奉锡兰僧团到都城弘扬教义,使锡兰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却退居次要地位。此后,佛教在封建君主的护持下,逐渐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几成全民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习俗之中。速可台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为僧,开创了泰国国王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出家为僧的先例。他于1361年迎请锡兰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统一了本国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为缅甸攻陷时,王宫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经像文物,均毁于兵火。吞武里王朝建立后,国王郑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献,汇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郑昭被弑身死,此项工作遂告停顿。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继承郑昭未竟的事业,于1788年召集230名硕学比丘和30名皇家学者,对已收集的三藏典籍进行整理编定,此即泰国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结集,编定的三藏名为"结集版三藏"或"皇家版三藏",共计288箧。在拉玛四世统治时(1851~1868),对佛教进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内出现了一个要求严格遵守戒律的派别,称为"正法派",而把传统的佛教称为"大众派",这两派在教理上没有重大差别,只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宽严。现泰国佛教主要是这两派。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时 (1868~1910),提出将全部三藏付印的计划。付印前,不仅对泰文本作了详尽的校订,还和高棉文、僧伽罗文及孟加拉文进行了比勘,于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这次编印的泰文藏经,尚遗小部经8种未曾编入。1925年拉玛七世继位时,遵照其兄拉玛六世遗嘱,重编泰文三藏,收录所缺的小部各经,编为45卷,于1928年全部出版。现泰国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缅甸 佛教传入较早。根据《岛史》记载,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 3世纪曾派须那与忧多罗两位长老到金地传教,有人认为金地即今之下缅甸塔通地区,但此说不能认为确凿的史实。公历纪元前后,从东南印度到缅甸有航路可通,锡兰与缅甸的交通通过东南印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因此锡兰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过海道传入的。据骠族(缅甸族一支)古都卑谬发现的碑文记载,5世纪时,锡兰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纪后期,佛教密宗的阿阇利耶教,又传入缅甸的蒲甘地区。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阿努陀罗王统一缅甸全境,他排斥了阿阇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尊阿罗汉长老为国师;1058年始创缅文字母,音译了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奠定缅甸上座部佛教的基础。此后缅甸王朝虽几经变迁,但一直信奉佛教。13世纪末,蒲甘王朝崩溃,缅甸出现了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寺庙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后历代国王都将大金塔增高,并敷金箔,增设回廊,形成现代所见的形态。18世纪中叶,缅甸南北朝为雍籍牙王朝所统一,佛教十分繁荣。这个王朝的孟云王在明恒费时11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砖塔和一口大钟。12~19世纪末,僧伽罗僧伽派和末罗姆摩僧伽派逐渐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门派等。1871年,明顿王曾召集各派长老2400人于曼德里举行第五次结集,重编缅文巴利三藏,后将全部经典刻在729块大理石碑上,以垂永久。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缅甸僧侣建立了佛教组织,参与反英殖民主义的斗争。缅甸独立后,曾于1956年释迦牟尼涅槃2500年纪念时,邀请各国佛教界代表,举行了有2500人参加的第六次结集,校勘上座部缅文巴利三藏,印行结集版藏经51卷本。1961年,宣布佛教为国教,继又取消国教的地位,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缅甸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
印度尼西亚 在公历纪元前后,印度尼西亚是海上交通的要冲,居民都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罗门教。5世纪初,法显去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及爪哇)时,据他著的《佛国记》所载,当地盛行婆罗门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后,印僧求那跋摩赴华,路经阇婆时,已见佛教甚为流行。据中国史籍《宋书》、《南史》和《梁书》的记载,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上半叶,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广信佛法,崇仰三宝。7世纪末,在苏门答腊地区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国。中国高僧义净往返印度时都在此落脚,据其所述该地大小乘并举;但从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观世音菩萨和多罗菩萨信仰也很普遍。8世纪初,到中国的印度高僧金刚智,曾在室利佛逝滞留,不空即在阇婆拜金刚智为师。可见 8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特别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 8世纪以后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马来半岛发展,当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马来半岛建立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间亦多信奉者。
5世纪以后佛教在爪哇广为流传。8~9世纪,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莲特拉王朝诸王,都信奉大乘佛教与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了很多寺院,如世界驰名的婆罗浮屠大寺,高达十层,代表十法界,石砌回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庄严雄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观。(见彩图)
10世纪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编集了著名的佛教教义书《圣大乘论》。13世纪庚·安禄在东爪哇创建的新诃沙里王朝和14世纪韦阇耶建立的满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湿婆派的混合物。他们把佛陀和湿婆看作一体,在崇拜的对象中杂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祇。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爪哇后,佛教和湿婆派的信仰逐渐衰落,以致绝迹。
越南 盛传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仅流行于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信徒仅及大乘佛教的10%(见越南佛教)。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