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为了适应未来战场上更严酷多变的环境,以在各种区域冲突中更快速、有效地完成使命,遂决定以ah-1w“超级眼镜蛇”为基础,对配备的武装直升机进行全面性的提升,其成果即为ah-1z “腹蛇”(viper)。
ah-1z首架原型机于2000年试飞成功。虽然名义上这算是“超级眼镜蛇”的性能提升,但是纵观整个计划,其工作量已经不下于开发一种全新的武装直升机了。
与ah-1w比较,ah-1z在航电系统、旋翼、动力系统方面全面翻新,尤其是其航电系统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与ah-64d“长弓阿帕奇”不相上下,部分方面甚至超过了ah-64d,和ah-1w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ah-1z与最新型的ah-64d以及rah-66“科曼奇”一样,都是未来信息化、数字化战场的尖兵,具备优秀的侦搜能力、大量混乱战场资料的数字汇总能力以及大量数字化信息的传输能力,并且具备高度整合的航电系统。ah-1z拥有先进的座舱设计,除了前后驾驶舱各装置两具大型多功能平面显示器外,两名乘员都拥有先进的数字头盔显示瞄准系统(ihdss),相关飞行/火控资料可以全天候投射在乘员的头盔面罩上,不受座舱视觉影响。由于平显的配置,ah-1z取消了ah-1w原有的抬头显示器(hud)。
此外,ah-1z的座舱还装有伸缩式任务握把,上面有与纵杆相同功能的选择与武器发射按键。由于ah-1z的前、后座驾驶舱配置完全相同,因此必要时前后座可进行任务互换,在单一乘员因突发情况无法完成操作时,另一名乘员可以替代其完成相关工作,这是ah-1z最大的特色之一。ah-1z驾驶舱的整体设计优于ah-64d,上述的ihdss、任务握把、前后舱相同设备都是ah-64d所不具备的。
观测系统方面,ah-1z以洛克西德·马丁公司发展的新型an/aaq-39“鹰眼”光电目标瞄准系统(tss)取代原有的m65光学瞄准系统。该系统位于ah-1z机鼻的一具光电旋转塔内,内含一具以中波段红外线操作的第三代前视红外线雷达(flir)、一具高分辨率电视摄影机、一具激光目标指示/测距仪,以及一具激光照明追踪仪(lst)。“鹰眼”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电侦搜系统之一,其第三代flir采用凝视数组(fpa)技术,最大搜索距离32千米,目标识别距离18.7千米,敌我识别距离9.3千米(tss具有专门的影像处理运算技术,使用时目标识别距离可进一步延伸至26千米,敌我识别距离则可延伸至14.5千米),目标锁定距离约10千米,这些数据都远远超过ah-64d的tads以及an/apg-78“长弓”毫米波雷达系统。
此外,“鹰眼”系统的第三代红外线雷达最大分辨率高达640x480,超过ah-64的第一代红外线雷达(1x128)以及rah-66的第二代红外线雷达(4x240~480)。除了性能优异的红外线雷达外,tss的电视摄影机放大倍率最高为16倍,分辨率高达769x494。此外,“鹰眼”系统的红外线雷达与电视摄影机都能进行无段变焦切换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并未在ah-1z上装置被美国陆军ah-64d采用的“长弓”毫米波雷达。更重要的是,美国陆战队的武装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在滩头附近上空为友军提供密集的火力支援,而在狭窄而缺乏纵深的滩头地区,敌我交错、战况混乱、战线不明确,而不具备敌我识别能力的“长弓”雷达在此根本无法确定目标是敌是友,也就无法发挥其多目标攻击指示的能力,优势将消失殆尽。再者,“长弓”雷达发射的毫米波很容易受到空气中状况的影响,全天候工作能力较差,天气恶劣时其有效使用距离便会大幅降低,对于重视海上与近岸操作的美国陆战队武装直升机而言十分不便。此外,精密的“长弓”雷达若长期在充斥盐分、风沙的临海环境中操作,其故障率和损耗率也会大幅度上升。综合以上因素,美国海军陆战队没有一味地追求最先进的装备,舍弃了功能强大但不适合自身特点的“长弓”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