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沉积物-海水界面
1.
Exchange rates of dissolved nutrient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ere studied before and after diatom bloom from March to May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2005.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现场研究了3~5月东海硅藻赤潮发生前后10个站位的营养盐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交换,并应用连续函数拟合法计算了营养盐的界面交换速率。
2.
Exchange rates of dissolved nutrient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ere studied before and after diatom bloom from March to May in the Coastal water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5.
通过实验室现场培养法测定了东海浙江近海赤潮高发区海域春季硅藻赤潮爆发前后沉积物-海水界面的N、P、Si营养盐交换速率,应用沉积物捕集器测定该区域颗粒物的沉降通量。
3.
The best method for researching the mobility of contaminant across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s measuring contaminant flux in situ.
研究海底沉积物-海水界面污染物迁移规律的最佳方法是通过原位无扰动采样技术获取该界面水样,经过实验室分析计算得出污染通量。
2) sediment-seawater interface
沉积物/海水界面
1.
Distribution and transfer at sediment-seawater interface in sea area of Nansha Islands Ⅱ. Fe and Mn;
南沙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分配与转移 Ⅱ.铁和锰
3) Sediment seawter interface process
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
4) seawater-sediment interface
沉积物-海水界面通量
5)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水-沉积物界面
1.
Effects of light and aeration on competition betwee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Scenedesmus quadricauda and phosphorus release at the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光照与通气方式对蓝、绿藻竞争生长和磷的水-沉积物界面过程的影响
2.
Dissolvable nitrogen variation at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during alga blooming process in Chaohu Lake
巢湖水华暴发期水-沉积物界面溶解性氮形态的变化
6)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沉积物-水界面
1.
The study on HCO_3 ̄- geochemistry at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of lakes;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的HCO_3~-地球化学研究
2.
Study on the exchange flux of the DIN through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in the Yangtze Estuary;
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无机氮交换通量的模拟测定
3.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nutrients exchange fluxes of BLG(Bailong-gang tideland) and LG(Laogang tideland) with sewage outfalls were studi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Y(Chaoyang tideland) without sewage outfall.
通过对有排污口的老港(LG)、白龙港(BLG)潮滩和附近没有排污口的朝阳农场潮滩(CY)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研究发现:污水排放造成潮滩上覆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增加,进而影响到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氮磷的交换通量;各点中低潮滩的差异(特别是生物活动的影响),造成了中低潮滩对上覆水中N、P作用的差异;老港和白龙港潮滩由于污水的排放使影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盐度因素的作用变得不太明显。
补充资料:海水中的悬浮物
海水中包括胶粒在内的、分散度不同的各种悬浮物质。它们的粒径一般在几至几百微米之间。为了研究其化学组成,通常用孔径为0.45微米的过滤膜将其从海水中分离出来。悬浮物包含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两类:①有机组分。主要是生物残骸、排泄物和分解物,由纤维素、淀粉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类脂物质和壳质等所组成。②无机组分。包括石英、长石、碳酸盐和粘土等来自大陆的矿物碎屑,在海水化学过程中所生成的硅酸盐、钙十字石、碳酸盐、硫酸盐和水合氧化物等次生矿物,在生物过程中生成的硅骨架碎屑等生源物质。
海洋水体中的悬浮物,大都要沉降到海底。其沉降速率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和几何形状,例如粒径为 2~20微米的球状悬浮物,其沉降速度约为0.1~10米/天。在深度达 3650米的海域,从表层沉降到洋底要经过1~100年的时间。实际上,在沉降的过程中,它们经历着溶解、沉淀、絮凝、离子交换、吸附和解吸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些过程对海水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1939年,K.卡勒首次利用丁铎尔效应直接测量海水中悬浮物的含量,1953年,N.G.杰尔洛夫应用光学方法测定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红海和地中海的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海水中悬浮物的含量随地理位置和季节而有很大的变化。
悬浮物的含量,决定着海水的水色和透明度,还直接影响着海水的声学性质和其他的光学性质。大洋中悬浮物含量只有几微克/升,粒度微小,水色深蓝;近岸和河口海区的悬?∥锖看锏?100毫克/升左右,而且颗粒较粗,水色多呈浅蓝、绿以至于黄。
大洋中的悬浮物,主要包含颗粒有机物、无铝无机物和铝硅酸盐3类,其组成随深度而变化:在表层的海水中,大部分悬浮物是有机物;在近底层的海水中,约一半的悬浮物为无铝无机物。沿岸和河口的悬浮物,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是来自大陆的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离岸越远,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中形成的成分(次生成分)越多。虽然在沿岸海水中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在深浅不同的水层的含量变化幅度比较大,但是平均起来,前者的含量稍多于后者。例如墨西哥湾的悬浮物中,颗粒有机物的平均含量只占40%左右。
海水中悬浮物的表面,能够有选择地吸附有机负离子,因而常荷负电。悬浮颗粒所携带的这些有机物,为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书目
J.P.Riley,R.Chester,eds,ChemicalOceanography,2nded.,Vol 7,Academic Press,London,1975.
海洋水体中的悬浮物,大都要沉降到海底。其沉降速率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和几何形状,例如粒径为 2~20微米的球状悬浮物,其沉降速度约为0.1~10米/天。在深度达 3650米的海域,从表层沉降到洋底要经过1~100年的时间。实际上,在沉降的过程中,它们经历着溶解、沉淀、絮凝、离子交换、吸附和解吸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些过程对海水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1939年,K.卡勒首次利用丁铎尔效应直接测量海水中悬浮物的含量,1953年,N.G.杰尔洛夫应用光学方法测定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红海和地中海的悬浮物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海水中悬浮物的含量随地理位置和季节而有很大的变化。
悬浮物的含量,决定着海水的水色和透明度,还直接影响着海水的声学性质和其他的光学性质。大洋中悬浮物含量只有几微克/升,粒度微小,水色深蓝;近岸和河口海区的悬?∥锖看锏?100毫克/升左右,而且颗粒较粗,水色多呈浅蓝、绿以至于黄。
大洋中的悬浮物,主要包含颗粒有机物、无铝无机物和铝硅酸盐3类,其组成随深度而变化:在表层的海水中,大部分悬浮物是有机物;在近底层的海水中,约一半的悬浮物为无铝无机物。沿岸和河口的悬浮物,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是来自大陆的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离岸越远,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中形成的成分(次生成分)越多。虽然在沿岸海水中无机组分和有机组分在深浅不同的水层的含量变化幅度比较大,但是平均起来,前者的含量稍多于后者。例如墨西哥湾的悬浮物中,颗粒有机物的平均含量只占40%左右。
海水中悬浮物的表面,能够有选择地吸附有机负离子,因而常荷负电。悬浮颗粒所携带的这些有机物,为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书目
J.P.Riley,R.Chester,eds,ChemicalOceanography,2nded.,Vol 7,Academic Press,London,1975.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