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ouxi Opencast Mine
侯西露天矿
1.
The application of horizontal shallow rock blasting in Houxi Opencast Mine;
水平浅孔凿岩爆破技术在侯西露天矿的实践
2) strip mine
西露天矿
1.
The research for the flood control and geology disaster in the strip mine of the west of Fushui;
抚顺西露天矿地质灾害与防汛安全的研究
3) Western Openpit Mine
西露天矿区
1.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al forming environment of Western Openpit Mine in Pingzhuang Basin,the main coal parameters,i.
根据平庄煤田露天矿区的地质特征和煤的形成环境特点,对西露天矿区6煤组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发热量、硫分、灰融性和C、H、N等煤质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主要煤质参数在矿区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煤质参数与成煤环境之间的关系。
5) West Open-pit Coal Mine of Fushun
抚顺西露天煤矿
1.
Over 40 percent of landslides in West Open-pit Coal Mine of Fushun(WOPCM) take place in the summer with heavy rainfall.
抚顺西露天煤矿的滑坡40%以上发生于降雨集中的夏季,说明该矿区滑坡与降雨关系密切。
6) Xilutian Formation
西露天组
1.
This paper proves that it is a part of the Xilutian Formation and another sedimentary type of the strata.
本文证实它是西露天组的一部分,是西露天组上部地层的相变,其时代应和西露天组相同。
补充资料:西侯度遗址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人疙瘩"北坡。1961和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石制品等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其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初步测定为距今 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侯度遗址的第四纪地层发育良好,顶部为晚更新统的黄土;其下为中更新统的红色土;红色土之下为早更新统的一套河流相堆积,称为西侯度组。文化遗物及动物化石发现于该组中上部平均厚约 1米的砂砾石层中。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计有25种,重要的如双叉麋鹿、晋南麋鹿、布氏真梳鹿、粗面轴鹿、山西轴鹿、步氏羚羊、粗壮丽牛、古中国野牛、剑齿象、平额象、古板齿犀、中国长鼻三趾马和三门马等,属早更新世动物群。由动物群的习性推断,当时西侯度附近应为疏林草原环境。
西侯度遗址中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烧骨、有人工切痕的鹿角和石制品。烧骨和有切痕鹿角的发现,有可能把中国境内的古人类用火和制造骨器的历史提早到 100多万年前。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共32件。其原料绝大部分为石英岩,其次是脉石英和火山岩。石核有巨型石核、漏斗状石核、两极石核等。生产石片采用了锤击、砸击、碰砧 3种方法。石器有用砾石和石片加工的。刮削器、砍斫器以石片加工为主。刮削器有直刃、圆刃和凹刃 3类。砍斫器有单边和多边之分,其中一件多边砍斫器用大石片制成,在周边修整成 4个刃口,为西侯度文化中的典型器物。三棱大尖状器只有 1件,系脱层采集品,由于附近未见其他文化层,所以判断它与发掘所得的石制品应出于同一地层。
西侯度的石制品,在打制技术上尽管比较原始,但从选料准确、非单一的打片方法、小型漏斗状石核、有脊台面石片和纵背脊石片的存在以及石器类型多样化等方面,均可看出这些石制品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产物,预示着在西侯度文化之前,还有人类及文化的存在。
参考书目
贾兰坡、王建:《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78。
西侯度遗址的第四纪地层发育良好,顶部为晚更新统的黄土;其下为中更新统的红色土;红色土之下为早更新统的一套河流相堆积,称为西侯度组。文化遗物及动物化石发现于该组中上部平均厚约 1米的砂砾石层中。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计有25种,重要的如双叉麋鹿、晋南麋鹿、布氏真梳鹿、粗面轴鹿、山西轴鹿、步氏羚羊、粗壮丽牛、古中国野牛、剑齿象、平额象、古板齿犀、中国长鼻三趾马和三门马等,属早更新世动物群。由动物群的习性推断,当时西侯度附近应为疏林草原环境。
西侯度遗址中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烧骨、有人工切痕的鹿角和石制品。烧骨和有切痕鹿角的发现,有可能把中国境内的古人类用火和制造骨器的历史提早到 100多万年前。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共32件。其原料绝大部分为石英岩,其次是脉石英和火山岩。石核有巨型石核、漏斗状石核、两极石核等。生产石片采用了锤击、砸击、碰砧 3种方法。石器有用砾石和石片加工的。刮削器、砍斫器以石片加工为主。刮削器有直刃、圆刃和凹刃 3类。砍斫器有单边和多边之分,其中一件多边砍斫器用大石片制成,在周边修整成 4个刃口,为西侯度文化中的典型器物。三棱大尖状器只有 1件,系脱层采集品,由于附近未见其他文化层,所以判断它与发掘所得的石制品应出于同一地层。
西侯度的石制品,在打制技术上尽管比较原始,但从选料准确、非单一的打片方法、小型漏斗状石核、有脊台面石片和纵背脊石片的存在以及石器类型多样化等方面,均可看出这些石制品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产物,预示着在西侯度文化之前,还有人类及文化的存在。
参考书目
贾兰坡、王建:《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文化遗址》,文物出版社,北京,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