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因齐故城临近淄水,由此而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临淄人民的母亲河。 淄河发源于泰沂山脉及东南部的鲁山山脉,经博山、淄川两区及青州市流入临淄区境内,再北去广饶县汇流小清河,全长122公里。临淄境内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积227.1平方公里,河床宽一般在500—800米,最宽1公里以上。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时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断裂层伸延,多渗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说。每逢雨季,山洪爆发,巨涛滚滚,汪洋一片,惊心动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沙底可见,细鳞游泳,两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旷神怡。
淄河千古流长,既滋润了古齐大地,也孕育了临淄的文明。《书.禹贡》记载:“潍淄其道(导)。”《元和郡县志》中,亦记有大禹疏导淄河的传说。据考证,距今八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渔猎种植。此后,勤劳智慧的临淄人民,一代一代,绵延不绝,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举世闻明的齐文化,谱写了人类历史的绚丽篇章。
1971年,上游太河水库建成,区内河段干涸,河底仅剩黄沙一片。沿河村庄有的填土造田,有的开发沙场,又兼一些企业排污污染,整个淄河面目全非,丑陋不堪。母亲河一度流下了枯涩的干泪。鉴于此,临淄区委、区政府决定下大气力分期治理淄河。2002年9月,第一期工程完成,成功建造起蓄水150万立方米的太公湖,为我区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外商投资环境,淄河再现清流。
淄河进入临淄境内,首先汇集边河乡境内的诸多河流沟渠。该乡地处临淄南部边陲,境内有81座山头,109条沟。屏峙西南边陲的凤凰山,主峰天堂寨海拔509.4米,为我区最高峰。山隘白马关,扼通往淄川、博山的交通要道,险岩陡峭,长林丰草,形势险峻。 由边河入南王地段,由于两岸悬崖多,落差大,河流曲折蜿蜒,呈“之”字形状。每逢夏秋季节,山洪爆发,浪花飞溅,咆哮轰鸣,几十里内不绝于耳。出南仇村西行2.5公里,有一名泉公泉峪,四面环山,苍松翠柏,环境优美,泉水常年流淌,过南仇南门处石桥下汇入淄河。相传,宋代雍熙年间,当地遇到特大旱情,方圆十数里村民皆来汲水,“公泉”之名由此得来。现峪内有“公泉书院”遗址,明代所立“公泉书院”碑仍遗于此。据查证,此书院始建于宋代,明初进士曹凯幼年曾读书于此,老年致仕亦在此隐居。公泉旁有亚圣祠一座,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传说孟子当 太公湖畔
年来齐讲学,曾在此居住。另有白龙庙,传说有一白龙居住,故名“白龙洞”,深不可测。阴雨天气有白云从洞中溢出,因此,天旱时节,百姓常常成群结队前来祈雨,常年香火不断。公泉峪东山口有一天然屏障,名曰“蜂子山”。传说此山有一只金蜂,为蜂王,山上成千上万只蜜蜂积聚于此,群蜂过时,遮天避日,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后来,齐鲁石化公司在山顶辟建为蜂山公园,成为节假日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淄河过此向东北方向流去,至牛山西北脚,约5公里地段,夏日山洪爆发,汛流浮岸,平时随地层断裂关系使淄河成为伏流,沿流河床广阔,河滩多砂石。两岸百姓在河滩开石造田,栽种西瓜。因河水甘冽,沙滩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产西瓜蜜甜瓤砂,“临淄西瓜”自此远近闻名,享誉鲁中。淄河东岸,牛山西北麓,有一处清澈甘甜的泉水,这就是著名的天齐渊,俗称温泉,为淄河水源之一。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在此祭祀过天主神,是一方名川。
淄河过牛山山麓,曲折东流到柳店村。这里是淄河与东西古道相交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称马陉。《左传》记载:“入自丘舆,击马陉是也”。就指此地。去此以东,在淄河店东和柳店村南,各有烽火台遗址一处,曾有清兵驻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