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ilding in petrochemical plant
石油化工建筑物
2) blast resistant buildings for petrochemical facilities
石油化工抗爆建筑
3) systems building
工业化建筑物
4) toppingout
石建筑物顶部之完工
6) rubble-mound structure
抛石建筑物
补充资料: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人类本身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水平和成就,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古代建筑作为各个时期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经调查,全国现存各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多达8万余处,其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212处。中国古代有关建筑的典章制度、历史文献也非常丰富,不仅有战国《考工记》、宋《营造法式》、明《鲁班经》、清工部 《工程做法》等技术专书, 而且在大量的历史文献、诗歌词赋、书画雕刻中都有丰富的描述,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建筑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自原始社会到明、清,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大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初期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处所。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住所发展成为具有地基、墙壁、屋顶三大主要构成部分的建筑物。从穴居挖掘、构木为巢发展到地面房屋,技术虽然简单,但在原始社会阶段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通过它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类聚居点──原始村落已经形成,并且已经有了居住区、烧窑区、墓地区的初步功能分区规划。居住区的中心已有主体建筑"大房子",居住区外围已有了防御性建筑"大壕沟"。城镇规划布局已开始萌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具有独特形式的坡面出檐屋顶和木结构榫卯结构体系在这个时期也已开始萌芽。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到公元前 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其间经历了大约16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建筑规模与建筑技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建筑中应用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从殷周到春秋时期,天子和诸侯都营建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城外分布有手工业作坊区,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有了完整的规划。从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所刻绘的建筑图案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屋顶、斗栱、勾栏、门窗等的形式。木结构中特有的斗栱构件已经形成。原来简单的木构架,已发展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屋顶上开始局部用瓦。在建筑上出现了"高台榭、美宫室"之风。
中国大致自公元前 5世纪末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时期创造和保留下来的。
战国时期,城市建筑规模比以前扩大,宫室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城内分为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业区以及商业区。建筑上瓦的应用更加普遍,并出现了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许多诸侯国开始修筑较大规模的长城和水利工程。秦统一以后,都城和宫室的建筑更加巨大和华丽,并将原来北方各国的长城连接成为著名的万里长城。西汉承袭秦制,各种建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东汉以后,高台建筑日益减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建筑布局中中轴线更加突出。由于成组斗栱的大量使用,建筑结构更为复杂,各种形式的屋顶已基本形成,并出现了全部用砖或石建造的建筑物,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已基本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宗教建筑,吸收一些外来因素,在传统楼阁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以及精美的雕塑壁画。石工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并且出现了琉璃和金属建筑材料。
隋代统一全国后,依据详密的规划修建都城──大兴,规模宏大,分工明确,街道整齐。唐代继续经营,改称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代还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单孔石拱桥──安济桥。唐代木构建筑构件基本定型,反映建筑技术达到成熟的阶段。
宋辽金时代,城市布局打破了汉唐以来封闭式的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的方式,中等城市增多。从北宋起,宫殿庙宇和民间建筑的风格都向秀丽而绚烂的方向转变,建筑群中出现了各种形式复杂的殿堂楼阁。宗教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寺观有完整的布局,经幢建筑达到高峰。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格化。
元代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兴起,并逐渐影响全国各地,建筑装饰艺术吸收了很多外来因素,丰富了城市建筑面貌。
明清时期除了建设首都南京、北京及扩建若干宋元以来的旧城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工商业城市。明代在沿海地带建造防御城堡,在北方修筑规模宏大的万里长城。官式建筑高度标准化、制度化,民间建筑地方特色更加显著,城镇乡村普遍建设书院、会馆、宗祠、店铺和牌坊等公共性建筑。皇家和私家园林数量增多,而且创造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宗教建筑方面,各地出现了一批各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喇嘛教、伊斯兰教建筑。这些使明清时期成为继汉、唐、宋建筑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分类 中国现在留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数量众多,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帝王和各级统治者的宫殿、陵寝、城防、苑囿、坛庙、王府、衙署等建筑。由于它们都是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和能工巧匠们修造的,因而是古建筑中的精华部分之一。北京保存的明清两代王朝的宫殿、坛庙、园苑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都是古建筑中的瑰宝。
第二类是民间建筑,包括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私家园林和住宅民居,以及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祠堂、会馆、楼阁、书院、戏台等公共性建筑。它们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出现,并得到高度发展,其中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有着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第三类是有关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古代建筑物,如自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以来的水利工程安丰塘、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建筑遗物。它们两千多年来一直在造福于人民。隋代赵州桥,宋代安平桥、洛阳桥,金代卢沟桥等都是桥梁工程史上的奇迹。登封元代观星台、北京明清古观象台以及许多用金银铜铁铸制的殿、塔、亭、楼等建筑物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遗物,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成就,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第四类是宗教建筑。其中数量最多的则是佛教建筑,从公元 1世纪佛教在中国传播以后,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完全中国形式的佛寺、佛塔。现存的寺、塔数以万计,其中不仅有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佛光寺,还有最高的木构建筑和砖石建筑辽代应县木塔和宋代定县开元寺塔(料敌塔),更有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布达拉宫和大量的喇嘛庙。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在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中为数亦不少。它们都是随着宗教传入吸收外来文化出现的。此外,还有一些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宫观建筑。
第五类是纪念性建筑物,它们或与著名人物有关,或与重大事件有关,如一些祠、庙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特点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作东方建筑的代表,它曾经影响到亚洲许多友邻国家建筑的发展。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严整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自殷周秦汉以来即形成了轴线分明、均衡对称和因地就形、灵活布置两种不同的布局形式。举凡宫殿、衙署、坛庙、寺观、第宅等庄严肃穆和礼仪制度等建筑大多采用前一种形式。一种被称作"四合院"的形式就是一个中国传统古建筑平面布局的基础单位,它可以自成一个小庭院,也可以加大进深成为几重院落,更可以横向延展成为并列多进的形式,构成宫殿、王府、寺观等大的建筑组群,形成有主有从,有配有衬,有层次有韵律的平面布局。灵活自由的平面布局形式,以在山区腹地、江河湖岸的民居住宅、村镇山城采用的为多。供娱乐游息的苑囿园池的布局就更灵活了。峰回路转、曲径通幽、高低错落、起伏盘旋、远近呼应的布局方式,已经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一大特点,在世界造园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②弹性梁柱构架的木结构体系。这一结构体系的特点即是以柱梁为主要承重构件,墙壁一般仅具有间隔的功能。由于木构结点为榫卯结合,具有很大的弹性,可称之为弹性结构体系。这一结构其抗震能力极强,对于处于地震带的中国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一千多年来几经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仍然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由于主要是由柱梁承重传力,室内外的墙壁可以灵活设置,门窗位置也可任意安排,给房间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过去曾经用"墙倒屋不塌"的话来形象地说明这一结构的特点。"斗栱"是木结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它不仅解决了梁柱檩枋结点面积增大和挑檐、平座深远的问题,而且把它作为各种不同建筑材分度量等第模数,对建筑设计施工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③优美的外观造型。中国古建筑的外观造型是由于木结构内部构造和排水蔽雨等需要所形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坡面曲线的屋顶,远远伸出的房檐。由于屋顶的比例尺度较大,被称为"大屋顶"。在古代建筑中大屋顶除了排水流畅、檐下遮阳避雨效果好之外,对于隔热防暑也有重要作用。屋顶的造型多式多样,除了官式制度中的庑殿(四阿)、歇山(九脊)、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外还有盝顶、平顶、半坡顶、十字脊顶、几种形式组合顶等,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外观造型。中国古建筑为了稳定坚固的需要还使用了"侧脚"和"生起"的做法,柱子顶部向内倾侧,角柱增高,使整个建筑呈下大上小的方墩形状。这不仅使建筑稳定而且在造型上也有优美感。高层楼阁、高塔,也是层层收分,呈稳定的曲线形状。此外柱、梁、斗栱等构件也都有收分、卷杀或作成月梁、梭柱等,使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呈现出曲线柔和的优美形象。
④绚丽和雅淡的色彩。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亦分作绚丽和雅淡两种不同的类型。绚丽辉煌的色彩大多用于皇家官府的宫殿坛庙、园苑、王府、寺观等。雅淡色调大多用于山村水郭、私家园林之中,南方民居江浙园林往往采用之,白色粉墙,青灰瓦顶配之以青山绿水、翠竹青松,别有一番风韵。绚丽的色彩,主要出自琉璃瓦件和油彩饰绘两大因素。彩画的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兴起,历代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格和等次。到明清时期逐步规格化、程式化、等级化,出现了和玺、旋子大点金、小点金、雅五墨等种类,以用金多少和图案种类来分别其等级。明清后期,由于拼镶包镶柱梁的出现,油饰彩画运用了披麻挂灰的"地仗"做法,使油饰彩画更加光平圆洁。油饰彩画不仅作为装饰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对柱梁等木材的保护也有重要的作用。琉璃瓦件用于建筑上,在 4世纪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了。早期的琉璃瓦多为绿色,到唐宋以后色彩逐渐增多,有黄、蓝、绿、翡翠、紫、红、黑、白、赭等,色彩非常丰富,逐步形成了等级制度。颜色中以黄色为贵,而且构件规格多样,相配成套,组成精美的琉璃艺术品。
⑤丰富的雕塑艺术。中国古建筑雕塑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单体人物、人物故事、佛、道、神仙、圣哲先贤,有动植物形象,有房屋建筑、风景名胜,有各种图案花纹等,几乎是天上、人间、地下无奇不有。从雕塑的所在部位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古代建筑物本身之上,一种是在古代建筑内部和庭院环境之中。两者虽所在部位不同,但都同为建筑艺术增色。
建筑物本身的雕刻有石、木、砖等类,大多集中于台基栏杆、梁枋和屋顶等部位。也有建筑物全身都是雕刻者,如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几乎全身都是雕刻。有些建筑物的柱子也有雕刻,如曲阜孔庙大成殿、解州关帝庙大殿等等。雕刻的技法很多,有各种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等。在南方不少建筑物上利用灰泥、石膏等塑制各种人物、仙灵、动植物等于屋顶、梁枋之上,较之雕刻更为形象而省力,如广州陈家祠即其一例。至于在古建筑内和周围环境内的塑制艺术品则更加众多。有些古建筑本身就是一座雕塑博物馆,如山西南禅寺、佛光寺、晋祠圣母殿、北京碧云寺五百罗汉堂等,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留下了大量的无价之宝。
保护与利用 中国是个古建筑非常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保存下来的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已屈指可数。近代以来,许多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颁布了有关保护古建筑的法规,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管理办法。同时,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一些重要的古建筑进行了维修,以防止人为和自然的继续破坏。目前,一部分古建筑经过维修,已对外开放,供人们参观欣赏。
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自原始社会到明、清,逐步形成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大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初期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处所。到了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住所发展成为具有地基、墙壁、屋顶三大主要构成部分的建筑物。从穴居挖掘、构木为巢发展到地面房屋,技术虽然简单,但在原始社会阶段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通过它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类聚居点──原始村落已经形成,并且已经有了居住区、烧窑区、墓地区的初步功能分区规划。居住区的中心已有主体建筑"大房子",居住区外围已有了防御性建筑"大壕沟"。城镇规划布局已开始萌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具有独特形式的坡面出檐屋顶和木结构榫卯结构体系在这个时期也已开始萌芽。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到公元前 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其间经历了大约16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建筑规模与建筑技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建筑中应用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从殷周到春秋时期,天子和诸侯都营建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城外分布有手工业作坊区,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有了完整的规划。从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所刻绘的建筑图案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屋顶、斗栱、勾栏、门窗等的形式。木结构中特有的斗栱构件已经形成。原来简单的木构架,已发展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屋顶上开始局部用瓦。在建筑上出现了"高台榭、美宫室"之风。
中国大致自公元前 5世纪末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一时期创造和保留下来的。
战国时期,城市建筑规模比以前扩大,宫室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城内分为宫殿区、居民区、手工业区以及商业区。建筑上瓦的应用更加普遍,并出现了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许多诸侯国开始修筑较大规模的长城和水利工程。秦统一以后,都城和宫室的建筑更加巨大和华丽,并将原来北方各国的长城连接成为著名的万里长城。西汉承袭秦制,各种建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东汉以后,高台建筑日益减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建筑布局中中轴线更加突出。由于成组斗栱的大量使用,建筑结构更为复杂,各种形式的屋顶已基本形成,并出现了全部用砖或石建造的建筑物,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已基本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宗教建筑,吸收一些外来因素,在传统楼阁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巨大的寺、塔、石窟以及精美的雕塑壁画。石工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并且出现了琉璃和金属建筑材料。
隋代统一全国后,依据详密的规划修建都城──大兴,规模宏大,分工明确,街道整齐。唐代继续经营,改称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代还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单孔石拱桥──安济桥。唐代木构建筑构件基本定型,反映建筑技术达到成熟的阶段。
宋辽金时代,城市布局打破了汉唐以来封闭式的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的方式,中等城市增多。从北宋起,宫殿庙宇和民间建筑的风格都向秀丽而绚烂的方向转变,建筑群中出现了各种形式复杂的殿堂楼阁。宗教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寺观有完整的布局,经幢建筑达到高峰。木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格化。
元代喇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兴起,并逐渐影响全国各地,建筑装饰艺术吸收了很多外来因素,丰富了城市建筑面貌。
明清时期除了建设首都南京、北京及扩建若干宋元以来的旧城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工商业城市。明代在沿海地带建造防御城堡,在北方修筑规模宏大的万里长城。官式建筑高度标准化、制度化,民间建筑地方特色更加显著,城镇乡村普遍建设书院、会馆、宗祠、店铺和牌坊等公共性建筑。皇家和私家园林数量增多,而且创造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宗教建筑方面,各地出现了一批各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喇嘛教、伊斯兰教建筑。这些使明清时期成为继汉、唐、宋建筑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一个高潮。
分类 中国现在留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数量众多,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帝王和各级统治者的宫殿、陵寝、城防、苑囿、坛庙、王府、衙署等建筑。由于它们都是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和能工巧匠们修造的,因而是古建筑中的精华部分之一。北京保存的明清两代王朝的宫殿、坛庙、园苑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都是古建筑中的瑰宝。
第二类是民间建筑,包括与广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私家园林和住宅民居,以及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祠堂、会馆、楼阁、书院、戏台等公共性建筑。它们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出现,并得到高度发展,其中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有着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第三类是有关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古代建筑物,如自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以来的水利工程安丰塘、都江堰、灵渠、大运河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建筑遗物。它们两千多年来一直在造福于人民。隋代赵州桥,宋代安平桥、洛阳桥,金代卢沟桥等都是桥梁工程史上的奇迹。登封元代观星台、北京明清古观象台以及许多用金银铜铁铸制的殿、塔、亭、楼等建筑物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遗物,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成就,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第四类是宗教建筑。其中数量最多的则是佛教建筑,从公元 1世纪佛教在中国传播以后,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完全中国形式的佛寺、佛塔。现存的寺、塔数以万计,其中不仅有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佛光寺,还有最高的木构建筑和砖石建筑辽代应县木塔和宋代定县开元寺塔(料敌塔),更有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布达拉宫和大量的喇嘛庙。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在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中为数亦不少。它们都是随着宗教传入吸收外来文化出现的。此外,还有一些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宫观建筑。
第五类是纪念性建筑物,它们或与著名人物有关,或与重大事件有关,如一些祠、庙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特点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作东方建筑的代表,它曾经影响到亚洲许多友邻国家建筑的发展。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严整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自殷周秦汉以来即形成了轴线分明、均衡对称和因地就形、灵活布置两种不同的布局形式。举凡宫殿、衙署、坛庙、寺观、第宅等庄严肃穆和礼仪制度等建筑大多采用前一种形式。一种被称作"四合院"的形式就是一个中国传统古建筑平面布局的基础单位,它可以自成一个小庭院,也可以加大进深成为几重院落,更可以横向延展成为并列多进的形式,构成宫殿、王府、寺观等大的建筑组群,形成有主有从,有配有衬,有层次有韵律的平面布局。灵活自由的平面布局形式,以在山区腹地、江河湖岸的民居住宅、村镇山城采用的为多。供娱乐游息的苑囿园池的布局就更灵活了。峰回路转、曲径通幽、高低错落、起伏盘旋、远近呼应的布局方式,已经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一大特点,在世界造园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②弹性梁柱构架的木结构体系。这一结构体系的特点即是以柱梁为主要承重构件,墙壁一般仅具有间隔的功能。由于木构结点为榫卯结合,具有很大的弹性,可称之为弹性结构体系。这一结构其抗震能力极强,对于处于地震带的中国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一千多年来几经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至今仍然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由于主要是由柱梁承重传力,室内外的墙壁可以灵活设置,门窗位置也可任意安排,给房间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过去曾经用"墙倒屋不塌"的话来形象地说明这一结构的特点。"斗栱"是木结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它不仅解决了梁柱檩枋结点面积增大和挑檐、平座深远的问题,而且把它作为各种不同建筑材分度量等第模数,对建筑设计施工均有着积极的作用。
③优美的外观造型。中国古建筑的外观造型是由于木结构内部构造和排水蔽雨等需要所形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坡面曲线的屋顶,远远伸出的房檐。由于屋顶的比例尺度较大,被称为"大屋顶"。在古代建筑中大屋顶除了排水流畅、檐下遮阳避雨效果好之外,对于隔热防暑也有重要作用。屋顶的造型多式多样,除了官式制度中的庑殿(四阿)、歇山(九脊)、悬山、硬山、攒尖等形式外还有盝顶、平顶、半坡顶、十字脊顶、几种形式组合顶等,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外观造型。中国古建筑为了稳定坚固的需要还使用了"侧脚"和"生起"的做法,柱子顶部向内倾侧,角柱增高,使整个建筑呈下大上小的方墩形状。这不仅使建筑稳定而且在造型上也有优美感。高层楼阁、高塔,也是层层收分,呈稳定的曲线形状。此外柱、梁、斗栱等构件也都有收分、卷杀或作成月梁、梭柱等,使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呈现出曲线柔和的优美形象。
④绚丽和雅淡的色彩。中国古建筑的色彩亦分作绚丽和雅淡两种不同的类型。绚丽辉煌的色彩大多用于皇家官府的宫殿坛庙、园苑、王府、寺观等。雅淡色调大多用于山村水郭、私家园林之中,南方民居江浙园林往往采用之,白色粉墙,青灰瓦顶配之以青山绿水、翠竹青松,别有一番风韵。绚丽的色彩,主要出自琉璃瓦件和油彩饰绘两大因素。彩画的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兴起,历代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格和等次。到明清时期逐步规格化、程式化、等级化,出现了和玺、旋子大点金、小点金、雅五墨等种类,以用金多少和图案种类来分别其等级。明清后期,由于拼镶包镶柱梁的出现,油饰彩画运用了披麻挂灰的"地仗"做法,使油饰彩画更加光平圆洁。油饰彩画不仅作为装饰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对柱梁等木材的保护也有重要的作用。琉璃瓦件用于建筑上,在 4世纪南北朝时期已经开始了。早期的琉璃瓦多为绿色,到唐宋以后色彩逐渐增多,有黄、蓝、绿、翡翠、紫、红、黑、白、赭等,色彩非常丰富,逐步形成了等级制度。颜色中以黄色为贵,而且构件规格多样,相配成套,组成精美的琉璃艺术品。
⑤丰富的雕塑艺术。中国古建筑雕塑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单体人物、人物故事、佛、道、神仙、圣哲先贤,有动植物形象,有房屋建筑、风景名胜,有各种图案花纹等,几乎是天上、人间、地下无奇不有。从雕塑的所在部位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古代建筑物本身之上,一种是在古代建筑内部和庭院环境之中。两者虽所在部位不同,但都同为建筑艺术增色。
建筑物本身的雕刻有石、木、砖等类,大多集中于台基栏杆、梁枋和屋顶等部位。也有建筑物全身都是雕刻者,如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几乎全身都是雕刻。有些建筑物的柱子也有雕刻,如曲阜孔庙大成殿、解州关帝庙大殿等等。雕刻的技法很多,有各种圆雕、透雕、浮雕、平雕等。在南方不少建筑物上利用灰泥、石膏等塑制各种人物、仙灵、动植物等于屋顶、梁枋之上,较之雕刻更为形象而省力,如广州陈家祠即其一例。至于在古建筑内和周围环境内的塑制艺术品则更加众多。有些古建筑本身就是一座雕塑博物馆,如山西南禅寺、佛光寺、晋祠圣母殿、北京碧云寺五百罗汉堂等,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留下了大量的无价之宝。
保护与利用 中国是个古建筑非常丰富的国家,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保存下来的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已屈指可数。近代以来,许多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颁布了有关保护古建筑的法规,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管理办法。同时,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一些重要的古建筑进行了维修,以防止人为和自然的继续破坏。目前,一部分古建筑经过维修,已对外开放,供人们参观欣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