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超导电性
1)  superconductivity [英][,su:pə,kɔndʌk'tɪvəti]  [美]['supɚ'kɑndʌk'tɪvətɪ]
超导电性
1.
On YBa_(2-x)Ca_xCu_3O_(7-δ) superconductivityand crystal structure;
YBa_(2-x)Ca_xCu_3O_(7-δ)晶体结构和超导电性的研究
2.
Study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superconductivity of MgCNi_3;
新型超导材料MgCNi_3的电子结构与超导电性研究
3.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Superconductivity of Mg_(1+x)B_2;
Mg_(1+x)B_2材料的制备及其超导电性研究
2)  30K superconductivity
30K超导电性
3)  bulk superconductivity
体超导电性
4)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高温超导电性
1.
In terms of multiscale structures and phase transition,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ferroelectri-city,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and colossal magnetoresistance (CMR) effect are discused in this paper.
从结构和相变两个方面探讨了铁电性、高温超导电性和庞磁电阻(CMR)效应的共性,指出这类性质是集体电子行为,是由各种结构层次(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及自旋结构)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共同引起的。
2.
Being at the forefront of physical research,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HTS) has great prospect in application.
高温超导电性是物理学的前沿课题 ,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
3.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nergy of valence orbit and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for various types of copper oxides.
研究了各种类型的氧化铜的高温超导电性与原子价层轨道能的关系,发现在60种氧化铜超导体中,不管是全部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价层轨道平均能的平均值或是阳离子的价层轨道平均能的平均值与阴离子的价层轨道平均能的平均值之差都集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
5)  superconductivity mechanism
超导电性机理
6)  Solitonic superconductivity
孤子型超导电性
补充资料:超导电性
超导电性
superconductivity 

   某些物质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电阻降为零的性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H.卡末林-昂内斯发现汞在温度降至4.2K附近时突然进入一种新状态,其电阻小到实际上测不出来,他把汞的这一新状态称为超导态。以后又发现许多其他金属也具有超导电性。低于某一温度出现超导电性的物质称为超导体。
    主要性质 超导体的主要性质表现为:
   ①超导体进入超导态时,其电阻率实际上等于零。从电阻不为零的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或超导临界温度,用T表示。
   ②外磁场可破坏超导态。只有当外加磁场小于某一量值Hc时才能维持超导电性,否则超导态将转变为正常态,H称为临界磁场强度。H与温度的关系为HcH0〔1-(TTc)2〕,HT=0K时的临界磁场强度。
   ③超导体内的电流强度超过某一量值I时,超导体转变为正常导体,Ic称为临界电流。
   ④不论开始时有无外磁场,只有TTc,超导体变为超导态后,体内的磁感应强度恒为零,即超导体能把磁力线全部排斥到体外,具有完全的抗磁性。此现象首先由W.迈斯纳和R.奥克森菲尔德两人于1933年发现,称为迈斯纳效应。一个小的永久磁体降落到超导体表面附近时,由于永久磁体的磁力线不能进入超导体,在永久磁体与超导体间产生排斥力,使永久磁体悬浮于超导体上。
    第一类和第二类超导体 超导体分第一类(又称Pippard超导体或软超导体)和第二类(又称London 超导体或硬超导体)两种。在已发现的超导元素中只有钒、铌和锝属第二类超导体,其他元素均为第一类超导体,但大多数超导合金则属于第二类超导体。第一类超导体只存在一个临界磁场Hc,当外磁场HHc时,呈现完全抗磁性,体内磁感应强度为零。第二类超导体具有两个临界磁场,分别用HC1(下临界磁场)和HC2(上临界磁场)表示。当外磁场HHC1时,具有完全抗磁性,体内磁感应强度处处为零。外磁场满足HC1<H<HC2时,超导态和正常态同时并存,磁力线通过体内正常态区域,称为混合态或涡旋态。外磁场H增加时,超导态区域缩小,正常态区域扩大,HHC2时,超导体全部变为正常态。
    理论研究 对超导体的宏观理论研究开始于W.H.开塞姆、A.J.拉特杰尔和C.J.戈特等人的工作,他们运用热力学理论分析讨论了超导态和正常态之间的相变问题,得出超导态的熵总是低于正常态的熵这一重要结论,这意味着超导态是比正常态更为有序的状态。
    二流体模型  戈特和H.B.G.卡西米尔根据以上结果于1934年提出了超导态的二流体模型,认为超导态比正常态更为有序是由共有化电子(见能带理论)发生某种有序变化所引起,并假定:①超导体处于超导态时,共有化电子可分成正常电子和超导电子两种,分别构成正常流体和超导电子流体,它们占有同一体积,彼此独立地运动,两种流体的电子数密度均随温度而变。②正常流体的性质与普通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相同,熵不等于零,处于激发态。正常电子因受晶格振动的散射而会产生电阻。超导电子流体由于其有序性而对熵的贡献为零,处于能量最低的基态。超导电子不会受晶格散射,不产生电阻。③超导态的有序度可用有序参量ω(T)=NsT)/N表示,N为总电子数,Ns为超导电子数。TTC时,无超导电子,ω=0;ΤTc时开始出现超导电子,随着温度T的减小,更多的正常电子转变为超导电子;T=0K时,所有电子均成为超导电子,ω=1。根据上述二流体模型可解释许多与超导电性有关的实验现象。
    超导体的宏观电磁理论 1935年,F.伦敦和H.伦敦两兄弟在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提出了超导体的宏观电磁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超导体的零电阻现象和迈斯纳效应。根据伦敦的理论,磁场可穿入超导体的表面层内,磁感应强度随着深入体内的深度X指数地衰减:B(x)∝e-x/λ,衰减常数λ称为穿透深度。当超导体的线度小于穿透深度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并不等于零,故只有当超导体的线度比穿透深度大得多时,才能把超导体看成具有完全的抗磁性。实际测量证实了存在穿透深度这一理论预言,但理论数值与实验不符。1953年A.B.皮帕德对伦敦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伦敦的理论未考虑到超导电子间的关联作用,皮帕德认为超导电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是相互关联的,并引进相干长度的概念来描述超导电子相互关联的距离(即超导电子波函数的空间范围)。皮帕德得到了与实验相符的穿透深度。
    京茨堡-朗道理论  1950年,V.L.京茨堡和L.D.朗道在二级相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超导电性的唯象理论,称为京茨堡-朗道理论(简称GL理论)。超导态与正常态间的相互转变是二级相变(相变时无体积变化,也无相变潜热)。1937年朗道曾提出二级相变理论,认为两个相的不同全在于秩序度的不同,并引进序参量η来描述不同秩序度的两个相,η=0时为完全无序,η=1时为完全有序。GL理论把二级相变理论应用于正常态与超导态的相变过程,其独到之处是引进一个有效波函数ψ作为复数序参量,|ψ则代表超导电子的数密度,应用热力学理论建立了关于ψ的京茨堡-朗道方程。根据GL理论可得到许多与实验相符的结论,例如临界磁场、相干长度及穿透深度与温度的关系等。GL理论还给出了区分第一类超导体和第二类超导体的判据。A.A.阿布里考索夫根据GL理论详细讨论了第二类超导体的基本特性。L.P.戈科夫从超导体的微观理论导出了GL方程。今把GL理论与后来阿布里考索夫和戈科夫的工作合起来称为GLAG理论。
    BCS理论 J.巴丁、L.-N.库珀和J.R.施里弗三人于1957年建立了关于超导态的微观理论,简称BCS理论,以费米液体为基础,在电子声子作用很弱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理论。它认为超导电性的起因是费米面附近的电子之间存在着通过交换声子而发生的吸引作用,由于这种吸引作用,费米面附近的电子两两结合成对,叫库珀对。BCS理论可以导出与伦敦方程、皮帕德方程以及京茨堡-朗道方程相类似的方程,能解释大量的超导现象和实验事实。对于某些超导体,例如汞和铅,有一些现象不能用它解释,在BCS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导强耦合理论可以解释。 
    应用  超导电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利用在临界温度附近电阻率随温度快速变化的规律可制成灵敏的超导温度计;利用超导态的无阻效应可传输强大的电流,以制造超导磁体、超导加速器、超导电机等;利用超导体的磁悬浮效应可制造无摩擦轴承、悬浮列车等;利用约瑟夫森效应制造的各种超导器件已广泛用于基本常数、电压和磁场的测定、微波和红外线的探测,及电子学领域。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的出现必将大大扩展超导电性的应用前景。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