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ulang
普朗
1.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l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Yunnan;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2.
Application of SWIR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to Pulang porphyry copper ore district, Yunnan Province;
短波红外光谱矿物测量技术在普朗斑岩铜矿区热液蚀变矿物填图中的应用
3.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Yidun Island Arc and the Metallogenic Model of the Pula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Yunnan, SW China;
义敦岛弧构造演化与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成矿模型
3) Pulang copper Deposit
普朗铜矿
1.
A tracing test of karst seepage of the tailing reservoir in the Pulang copper deposit,Yunnan,China
云南普朗铜矿尾矿库喀斯特渗漏示踪试验研究
2.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Taking Pulang Copper Deposit for example
三维地质模型的开发及应用——以普朗铜矿为例
4) Pluronic
[,plu'rɔnik]
普朗尼克
1.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Pluronic on P-glycoprotein drug pump;
普朗尼克抑制P-糖蛋白药泵的作用
5) Prandtl number
普朗特数
1.
Prandtl number reflects the effect of energy and momentum transport in fluid; it has been frequently used in thermodynamic and hoat transfer computation.
反映流体中能量和动量迁移过程相互影响的无因次组合数———普朗特数,在热力计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
As the result shows, When Prandtl number increasing, That the torsion will distort the shape.
结果表明:对大普朗特数的流体,桡率将显著改变等温轮廓线的形状。
3.
Following previous studies of rectangular cavity enclosures of aspect ratio 2,direct numerical two-dimensional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for the combined thermally and electromagnetically driven convection flow in three Prandtl number fluids of 0.
针对矩形槽内导电流体普朗特数分别为0。
6) Max Planck
普朗克
1.
This paper introducts simly all life of MAX PLANCK.
本文简述了普朗克生平经历 ,回顾他提出能量子概念这一伟大发现过程 ,分析他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其“悲剧”,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正直的物理学家 ,以期对今后科研工作有借鉴意义 。
补充资料:辛普朗铁路隧道
位于瑞士伯尔尼至意大利米兰的铁路线上,在瑞士布里格和意大利伊塞尔间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铁路隧道。
辛普朗铁路隧道包括Ⅰ号和Ⅱ号两座平行单线隧道。Ⅰ号隧道于1898年开工,1906年建成;Ⅱ号隧道于1912年开工,1921建成。两座隧道长度均为19.8公里,中心相距17米。Ⅰ号隧道海拔705米,最大埋深为2135米,隧道内线路坡度自北往南为+2.0‰、±0.0‰、-7.0‰,并设有会让站。
隧道穿过的地层为片麻岩、石灰岩、片岩、石膏等。Ⅰ号隧道用下导坑法开挖,并在隧道修建史上首次采用平行导坑。坑道运输采用风动机车牵引。隧道施工时曾发生岩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隧道内存在着巨大膨胀性地层压力,涌水曾达每分钟约60吨,热泉和岩层温度高达Ⅰ6℃左右,增加了隧道施工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Ⅰ号隧道在施工中,采用喷洒冷水降温,并利用平行导坑出碴、进料、通风、降温、排水和疏干地层等。Ⅱ号隧道是利用Ⅰ号隧道施工时的平行导坑扩建而成的。通过这两座隧道的列车已改用电力机车牵引。
辛普朗铁路隧道包括Ⅰ号和Ⅱ号两座平行单线隧道。Ⅰ号隧道于1898年开工,1906年建成;Ⅱ号隧道于1912年开工,1921建成。两座隧道长度均为19.8公里,中心相距17米。Ⅰ号隧道海拔705米,最大埋深为2135米,隧道内线路坡度自北往南为+2.0‰、±0.0‰、-7.0‰,并设有会让站。
隧道穿过的地层为片麻岩、石灰岩、片岩、石膏等。Ⅰ号隧道用下导坑法开挖,并在隧道修建史上首次采用平行导坑。坑道运输采用风动机车牵引。隧道施工时曾发生岩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隧道内存在着巨大膨胀性地层压力,涌水曾达每分钟约60吨,热泉和岩层温度高达Ⅰ6℃左右,增加了隧道施工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Ⅰ号隧道在施工中,采用喷洒冷水降温,并利用平行导坑出碴、进料、通风、降温、排水和疏干地层等。Ⅱ号隧道是利用Ⅰ号隧道施工时的平行导坑扩建而成的。通过这两座隧道的列车已改用电力机车牵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