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rasite
[英]['pærəsaɪt] [美]['pærə'saɪt]
寄生虫
1.
Collection of Parasite Samples and Preservation of Specimens;
寄生虫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2.
The Reservation and Use of Parasite Resources in Livestock and Poultry;
畜禽寄生虫虫种资源的保存与利用
3.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the Infrastructure Establishment on Parasite 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ina;
中国寄生虫种质资源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 parasites
[英]['pærəsait] [美]['pærə,saɪt]
寄生虫
1.
The Experiment of Ivermectin for Deforming Nematode and External Parasites of Black Goat;
伊维菌素对圈养黑山羊线虫及体外寄生虫的驱虫试验
2.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s on Microbes and Parasites of Commonly Used Laboratory Animals in Beijing Area from 2006 to 2008
2006~2008年北京地区常用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结果分析
3.
Advances on application of PCR technology in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rasites
PCR技术应用于寄生虫分类鉴定的研究进展
3) helminth egg
寄生虫虫卵
1.
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to develop a micro-image recognition system for helminth eggs.
目的探讨建立寄生虫虫卵显微图像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的相关问题。
4) Helminths
蠕虫/寄生虫
5) parasite species
寄生虫虫种
1.
Sharing the parasite species resource to enhancing scientific competitive abil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实施寄生虫虫种资源数据共享,增强黑龙江省科技竞争力
6) parasites vaccines
寄生虫虫苗
补充资料:寄生虫
过寄生生活的低等动物与细菌、真菌等生物统称为寄生物。但寄生虫一词主要指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无脊椎动物。
寄生的概念 寄生系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前者以后者为营养来源和暂时或永久的居住场所。受益一方称寄生物,受害一方称寄主或宿主。
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称为终寄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称中间寄主。某些蠕虫的幼虫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寄主,按顺序称为第一、第二中间寄主。有些寄生虫除了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动物,成为人兽互通寄生虫(人兽共患寄生虫)。在流行学上,这类动物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的传染源,故称这些动物为贮存寄主或保虫寄主。例如中华分支睾吸虫的终寄主是人,第一中间寄主是沼螺,第二中间寄主是麦穗鱼,贮存寄主是猫、狗。某些蠕虫幼虫寄生在非正常动物寄主体内,长期保持幼虫状态,不能发育为成虫,当此寄主被正常寄主吞食后,幼虫可到达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故称前者为转续寄主。例如,犬首弓线虫(犬蛔虫)在鼠类体内组织里只能保持幼虫阶段,直到犬吞食此类鼠后,才能在其肠内发育为成虫。
分类 寄生虫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按生物学分类 寄生虫主要集中在无脊椎动物的原生动物亚界(通常称原虫),扁形动物门和线形动物门(二者统称蠕虫)、棘头动物门及节肢动物门。除了原生动物为单细胞动物外,其他各门均为多细胞动物。
按寄生部位分类 寄生于寄主体表的称体外寄生虫,如虱子。寄生于寄主腔道及体内各器官组织或细胞内的称体内寄生虫。体内寄生虫又分为:①消化道内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雅尔氏(旧译蓝氏贾第)鞭毛虫等;②腔道内寄生虫,如阴道毛滴虫;③肝内寄生虫,如肝吸虫、棘球蚴(包虫);④肺内寄生虫,如卫斯特曼氏并殖吸虫(简称卫氏并殖吸虫);⑤脑组织寄生虫,如猪囊尾蚴(猪囊虫)、弓形虫;⑥血管内寄生虫,如血吸虫;⑦淋巴管内寄生虫,如丝虫;⑧肌肉组织寄生虫,如旋毛虫幼虫;⑨细胞内寄生虫,如疟原虫(红细胞内寄生)和利什曼氏原虫(巨噬细胞内寄生);⑩骨组织寄生虫,如包虫;皮肤寄生虫,如疥螨、毛囊螨;眼内寄生虫,如吸吮线虫、猪囊虫等等。
另外,寄生虫生活中某一发育阶段不能离开寄主而生存的称长久性寄生虫,如蠕虫成虫。仅在取食时需要短暂接触寄主的称暂时性寄生虫,如蚊、蚤等。凡是只过寄生生活的称专性寄生虫,如蛲虫。既可过自由生活,又可过寄生生活的称兼性寄生虫。本来过着自由生活,但偶而进入寄主体内仅通过肠腔而在粪便内以生活或死亡状态出现的暂时寄生者称为假寄生虫。
生活史、生态与分布 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生活史。根据完成生活史过程中转换寄主与否,分为直接发育与间接发育两大类型。直接发育指寄生虫于感染阶段(或称感染时期,即到达人体内可继续发育生长阶段)直接从外界侵入人体继续完成生活史;间接发育指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需在中间寄主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再侵入人体完成生活史。寄生虫种类繁多,侵入人体及外界的传播途径也多种多样。可经口、向外开口的腔道、皮肤(主动侵入皮肤或由节肢动物媒介刺叮而入)、胎盘等侵入。也有自体内感染,如短膜壳绦虫寄生人的小肠内,其虫卵也可在肠内孵出幼虫,并直接发育为成虫。寄生虫也可在感染阶段通过污染土壤、水源、各种食物及节肢动物媒介等传播。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侵入寄主与传播,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寄主提供水、无机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质和量以及寄主体内的酶、气体含量及酸碱度都影响寄生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自然界的气候、土壤、植被、动物区系、海拔高度以及温度和湿度等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影响其生活史,也影响寄生虫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以致某些寄生虫病表现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如热带地区有热带寄生虫病的流行,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寄生虫发育繁殖,故多数寄生虫病流行于温带和热带地区。中国寄生虫的分布情况,南北方地区分布不同。寄生虫的繁殖季节以夏秋季为主,所以寄生虫病多于夏秋季流行。此外,中间寄主的生态习性与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水平和社会条件等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寄生虫的地区分布。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构造和生理的影响 因长期适应寄生环境,导致了寄生虫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形态方面,有体形变化,如蚤左右扁平,因而容易在寄主体毛中活动;肠道寄生的蠕虫多为长形,适于寄居在窄长的肠腔内;体内寄生虫定居于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其运动和消化器官退化或消失。多种蠕虫的生殖器官发达,如吸虫与绦虫的雌雄生殖器官在同一虫体内,便于增加同体受精机会,免遭外界影响。吸虫和绦虫具有吸盘,有助于虫体固着在寄主组织器官。在生理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生殖力增强以适应在复杂的环境中繁殖。如雌性蛔虫日产卵达20万个;又如血吸虫可借多胎增殖后代,即一个虫卵孵出一个毛蚴,一个毛蚴在钉螺体内可产生10万个或更多的尾蚴。疟原虫的生活史具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的特性,以繁殖更多的后代。肠道寄生虫的抗消化液能力加强,如蛔虫分泌抗胃蛋白酶及抗胰蛋白酶,对人体的胃液及胰液起中和作用,以抵抗寄主消化液的破坏。此外,寄生虫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增强,如蛔虫、鞭虫等虫卵具有坚厚的卵壳,有利于较长时间在土壤或地面生存。此外寄生虫具有各种特殊的向性,如体内寄生虫对寄主某组织或器官的特殊向性,表现于定居一定的组织器官内。体外寄生虫也具有明显的向寄主性,如人体的汗臭和气味对蚊、虱等昆虫有特殊的吸引力。有些体内寄生虫的向寄主性较严格,只能寄生于一种寄主,如蛲虫。通常较原始的寄生虫选择寄主较严格,且常限于寄生一定器官或组织。出现年代较短的寄生虫往往可寄生多种动物寄主,而且也可能不只是固定寄生在一种组织器官内。
长期的寄生生活使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也具有其特殊性。以体内寄生的蠕虫为例,其营养物质包括寄主的组织、细胞、血浆、淋巴液、体液以及寄主消化道内的半消化或已消化的物质。这些物质由水、无机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与维生素等组成。寄生虫可通过多种途径吸取营养,如吸虫和线虫除经消化道的微绒毛吸收以外,吸虫还可以通过体表吸收。线虫的角质层则具有许多小孔,供营养物质进入体内。绦虫缺乏消化道,但可借其体壁外皮层的无数尖棘状微毛的尖端擦伤寄主肠壁上皮细胞,从而吸收细胞流出的丰富营养物质。原虫主要以吞噬或胞饮摄取固体(小颗粒物质)或液体食物,也可借质膜的渗透作用吸收营养。少数种类可通过胞口摄食。有些吸虫的消化道内有各种蛋白酶、脂酶、二肽酶、氨基肽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等,其消化和吸收主要在消化道内进行。寄生虫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脂肪与糖原,在寿命较长的蠕虫感染期贮存的物质主要是脂肪,而寿命较短的毛蚴与尾蚴以及原虫,一般以糖原为主。在各类蠕虫体内糖原主要贮存在实质的细胞与肌肉组织内,偶见于表皮与生殖系统。脂肪主要分布在实质组织、表皮下层和一些器官的外围。
寄生虫和其他动物一样,氧是其生存的基本条件。当寄生在氧分压低的环境中时,寄生虫的呼吸与代谢也发生适应性改变。如在低氧分压或缺氧的条件下,寄生虫转以无氧代谢为主。酵解糖类为小分子有机酸,或甚采取一些特殊的代谢途径以产生能量(见蛔虫病)。一些有效的抗蠕虫药正是通过阻断这些特殊代谢途径而发挥作用。寄生虫可从寄主机体吸收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进入其代谢库,用以合成各种组织或者参加代谢。一般线虫(蛔虫例外)都具有较完整的三羧酸循环,含有这一循环所需要的酶来进行糖类有氧代谢。氧是由虫体周围通过体壁渗透进来的。
寄生的概念 寄生系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前者以后者为营养来源和暂时或永久的居住场所。受益一方称寄生物,受害一方称寄主或宿主。
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称为终寄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寄主称中间寄主。某些蠕虫的幼虫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寄主,按顺序称为第一、第二中间寄主。有些寄生虫除了寄生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动物,成为人兽互通寄生虫(人兽共患寄生虫)。在流行学上,这类动物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的传染源,故称这些动物为贮存寄主或保虫寄主。例如中华分支睾吸虫的终寄主是人,第一中间寄主是沼螺,第二中间寄主是麦穗鱼,贮存寄主是猫、狗。某些蠕虫幼虫寄生在非正常动物寄主体内,长期保持幼虫状态,不能发育为成虫,当此寄主被正常寄主吞食后,幼虫可到达寄生部位发育为成虫,故称前者为转续寄主。例如,犬首弓线虫(犬蛔虫)在鼠类体内组织里只能保持幼虫阶段,直到犬吞食此类鼠后,才能在其肠内发育为成虫。
分类 寄生虫的分类有多种方法。
按生物学分类 寄生虫主要集中在无脊椎动物的原生动物亚界(通常称原虫),扁形动物门和线形动物门(二者统称蠕虫)、棘头动物门及节肢动物门。除了原生动物为单细胞动物外,其他各门均为多细胞动物。
按寄生部位分类 寄生于寄主体表的称体外寄生虫,如虱子。寄生于寄主腔道及体内各器官组织或细胞内的称体内寄生虫。体内寄生虫又分为:①消化道内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和雅尔氏(旧译蓝氏贾第)鞭毛虫等;②腔道内寄生虫,如阴道毛滴虫;③肝内寄生虫,如肝吸虫、棘球蚴(包虫);④肺内寄生虫,如卫斯特曼氏并殖吸虫(简称卫氏并殖吸虫);⑤脑组织寄生虫,如猪囊尾蚴(猪囊虫)、弓形虫;⑥血管内寄生虫,如血吸虫;⑦淋巴管内寄生虫,如丝虫;⑧肌肉组织寄生虫,如旋毛虫幼虫;⑨细胞内寄生虫,如疟原虫(红细胞内寄生)和利什曼氏原虫(巨噬细胞内寄生);⑩骨组织寄生虫,如包虫;皮肤寄生虫,如疥螨、毛囊螨;眼内寄生虫,如吸吮线虫、猪囊虫等等。
另外,寄生虫生活中某一发育阶段不能离开寄主而生存的称长久性寄生虫,如蠕虫成虫。仅在取食时需要短暂接触寄主的称暂时性寄生虫,如蚊、蚤等。凡是只过寄生生活的称专性寄生虫,如蛲虫。既可过自由生活,又可过寄生生活的称兼性寄生虫。本来过着自由生活,但偶而进入寄主体内仅通过肠腔而在粪便内以生活或死亡状态出现的暂时寄生者称为假寄生虫。
生活史、生态与分布 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生活史。根据完成生活史过程中转换寄主与否,分为直接发育与间接发育两大类型。直接发育指寄生虫于感染阶段(或称感染时期,即到达人体内可继续发育生长阶段)直接从外界侵入人体继续完成生活史;间接发育指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需在中间寄主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再侵入人体完成生活史。寄生虫种类繁多,侵入人体及外界的传播途径也多种多样。可经口、向外开口的腔道、皮肤(主动侵入皮肤或由节肢动物媒介刺叮而入)、胎盘等侵入。也有自体内感染,如短膜壳绦虫寄生人的小肠内,其虫卵也可在肠内孵出幼虫,并直接发育为成虫。寄生虫也可在感染阶段通过污染土壤、水源、各种食物及节肢动物媒介等传播。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侵入寄主与传播,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寄主提供水、无机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质和量以及寄主体内的酶、气体含量及酸碱度都影响寄生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自然界的气候、土壤、植被、动物区系、海拔高度以及温度和湿度等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影响其生活史,也影响寄生虫的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以致某些寄生虫病表现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如热带地区有热带寄生虫病的流行,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寄生虫发育繁殖,故多数寄生虫病流行于温带和热带地区。中国寄生虫的分布情况,南北方地区分布不同。寄生虫的繁殖季节以夏秋季为主,所以寄生虫病多于夏秋季流行。此外,中间寄主的生态习性与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水平和社会条件等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寄生虫的地区分布。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构造和生理的影响 因长期适应寄生环境,导致了寄生虫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形态方面,有体形变化,如蚤左右扁平,因而容易在寄主体毛中活动;肠道寄生的蠕虫多为长形,适于寄居在窄长的肠腔内;体内寄生虫定居于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其运动和消化器官退化或消失。多种蠕虫的生殖器官发达,如吸虫与绦虫的雌雄生殖器官在同一虫体内,便于增加同体受精机会,免遭外界影响。吸虫和绦虫具有吸盘,有助于虫体固着在寄主组织器官。在生理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生殖力增强以适应在复杂的环境中繁殖。如雌性蛔虫日产卵达20万个;又如血吸虫可借多胎增殖后代,即一个虫卵孵出一个毛蚴,一个毛蚴在钉螺体内可产生10万个或更多的尾蚴。疟原虫的生活史具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的特性,以繁殖更多的后代。肠道寄生虫的抗消化液能力加强,如蛔虫分泌抗胃蛋白酶及抗胰蛋白酶,对人体的胃液及胰液起中和作用,以抵抗寄主消化液的破坏。此外,寄生虫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增强,如蛔虫、鞭虫等虫卵具有坚厚的卵壳,有利于较长时间在土壤或地面生存。此外寄生虫具有各种特殊的向性,如体内寄生虫对寄主某组织或器官的特殊向性,表现于定居一定的组织器官内。体外寄生虫也具有明显的向寄主性,如人体的汗臭和气味对蚊、虱等昆虫有特殊的吸引力。有些体内寄生虫的向寄主性较严格,只能寄生于一种寄主,如蛲虫。通常较原始的寄生虫选择寄主较严格,且常限于寄生一定器官或组织。出现年代较短的寄生虫往往可寄生多种动物寄主,而且也可能不只是固定寄生在一种组织器官内。
长期的寄生生活使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也具有其特殊性。以体内寄生的蠕虫为例,其营养物质包括寄主的组织、细胞、血浆、淋巴液、体液以及寄主消化道内的半消化或已消化的物质。这些物质由水、无机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与维生素等组成。寄生虫可通过多种途径吸取营养,如吸虫和线虫除经消化道的微绒毛吸收以外,吸虫还可以通过体表吸收。线虫的角质层则具有许多小孔,供营养物质进入体内。绦虫缺乏消化道,但可借其体壁外皮层的无数尖棘状微毛的尖端擦伤寄主肠壁上皮细胞,从而吸收细胞流出的丰富营养物质。原虫主要以吞噬或胞饮摄取固体(小颗粒物质)或液体食物,也可借质膜的渗透作用吸收营养。少数种类可通过胞口摄食。有些吸虫的消化道内有各种蛋白酶、脂酶、二肽酶、氨基肽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等,其消化和吸收主要在消化道内进行。寄生虫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脂肪与糖原,在寿命较长的蠕虫感染期贮存的物质主要是脂肪,而寿命较短的毛蚴与尾蚴以及原虫,一般以糖原为主。在各类蠕虫体内糖原主要贮存在实质的细胞与肌肉组织内,偶见于表皮与生殖系统。脂肪主要分布在实质组织、表皮下层和一些器官的外围。
寄生虫和其他动物一样,氧是其生存的基本条件。当寄生在氧分压低的环境中时,寄生虫的呼吸与代谢也发生适应性改变。如在低氧分压或缺氧的条件下,寄生虫转以无氧代谢为主。酵解糖类为小分子有机酸,或甚采取一些特殊的代谢途径以产生能量(见蛔虫病)。一些有效的抗蠕虫药正是通过阻断这些特殊代谢途径而发挥作用。寄生虫可从寄主机体吸收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进入其代谢库,用以合成各种组织或者参加代谢。一般线虫(蛔虫例外)都具有较完整的三羧酸循环,含有这一循环所需要的酶来进行糖类有氧代谢。氧是由虫体周围通过体壁渗透进来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