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藏传青稞酒
1)  Zang National barley wine
藏传青稞酒
2)  Tranditional highland barley wine in Tibet
西藏传统青稞酒
3)  traditional Qingke barley wine
传统青稞酒
1.
The compositions of traditional Qingke barley wine during fermentation was studied.
传统青稞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的pH由6。
4)  highland barley wine starter
青稞酒曲
5)  highland barley wine
青稞酒
1.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put of highland barley wine such as temperature, inoculation quantity, water addition level and fermentation time were studied by secondary general-purpose circulation unitized design experiments.
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实验对影响青稞酒出酒率的各因素(温度、接种量、加水量和发酵时间)进行研究。
2.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land barley wine,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were practiced: change of the original proportioning of raw materials by using more raw materials species,enhance of culture temperature of highland barley Daqu,the technique of piling bacteria culture added in the production,and more concern of wine body design etc.
改变青稞酒单一的原料配比,使原料多样化;提高青稞大曲的培养温度;增加堆积培菌工序;重视青稞酒的酒体设计工作等,提高青稞酒质量。
3.
The liquid fermentation technique of highland barley wine was studied and the relative technical 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
研究了青稞酒的液态酿造工艺,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
6)  highland barley yellow rice wine
青稞黄酒
补充资料:藏传佛塔
藏传佛塔
藏传佛塔

藏传佛塔即喇嘛教所崇奉之塔,也就是中国早期“塔婆式塔”的发展。从元代将喇

嘛教奉为国教,塔婆式塔便开始为喇嘛教所尊崇,并被俗称为“喇嘛塔”。这种类型的塔

发源于西藏,其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凡与喇嘛教有关的地区,都建造藏传佛塔。藏传

佛塔的发展与流传,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其一,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

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其二,西藏——云南——四

川——广西——湖北。也就是说,藏传佛塔最先沿中华外围地区发展,然后逐渐进入中原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约有30座之多,且全部分布在北京城的西部地区

,其中主要建在喇嘛教寺院内,也有在寺院之外单独建造的。建造年代最早者首推妙应寺

元代佛塔,此外房山一带也有三四座,但体量都不及妙应寺塔。

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式样大体相仿。总体上说,每座佛塔都由4个部分组成:一曰

台基、基座,二曰塔肚(窣屠婆),三曰塔脖子、十三天,四曰塔刹。其造型与外地塔的差

异主要在塔肚部分,即塔肚不是一个,而是上下两个。另外,在塔脖子、十三天部位,还

从上到下加4条曲线作为装饰。其具体造型为:

台基:正常做法为1—2层,平面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高度为50厘米左右。

基座:一般也分两种式样,一为须弥座,二为莲座。后者又分伏莲与仰莲两种,有的

塔并不做莲座,有的则做两层莲座。

塔肚:一般均做一个圆型体,偏上部分有圆肩,呈上粗下细状态。具体有矮圆型体,

有细而高的圆型体,也有的塔肚上下细、中间粗、上部有收分,还有一种塔的塔肚下粗上

细。这些均视具体情况做相应安排,由此于大同之中呈现小异。

塔脖子:其上为十三天,此为佛教中相轮的变体。 一般来说,相轮的直径尺度都是

相同的,但在藏传佛塔上却做成下粗上细的锥体形,由下至上逐渐缩小。

塔刹:即用金属制作的伞盖,正圆形,周围作出吊穗纹样。伞盖之上做成一个仰月,

上为圆光,象征红日,所以称作日月刹。伞盖的意义在于表示对佛的尊崇。

从全国范围来看,藏传佛塔所用材料有4种,即土材、砖材、石料和琉璃。北京地区

的藏传佛塔主要用砖材建造,也有一部分用琉璃材料,外表十分美观。大多数塔表面都涂

饰白灰,成为白塔。

北京地区的塔婆式塔,自辽代开始建造,如房山云居寺塔即为塔婆式塔与楼阁式塔相

结合的形式。金代塔婆式塔实物首推大延圣寺后殿双塔,它们位于昌平东北的铁壁银山,

目前寺院早已不存,只有双塔较为完整地屹立于山上。双塔基座均为须弥座式,由于水土

流失,基座的下半部已埋入土中。基座之上再做圆形石座4层。塔肚做正常式样,其上端

再设一小型方座,是为塔脖子。再上为13层粗壮相轮,但塔刹已经不存。该塔比例适宜,

基座、塔肚和相轮三大部分各占1/3,形象稳重大方,为北京金代塔婆式塔的代表作。

元代尊奉喇嘛教以后,将塔婆式塔作为该教的崇拜物而大量建造。据笔者调查统计,

北京地区元代以后的藏传佛塔具体情况如下:

1.应寺塔 位于阜城门内妙应寺,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此塔平面为十字折角

形,建在一个方形台基上,基座上部做三重须弥座,其上再做莲层,以大型莲瓣做成伏莲

塔身外观为一个塔肚,其形象略扁而有肩,显得并不那么浑圆;塔脖子也用小型折角基

座承担,上面做出13重轮,再上为风格别致的青铜伞盖,顶端做宝瓶为刹。塔全高50余米

。据文献记载,此塔的前身是辽代建造的一座佛塔,后遭到毁坏。元世祖建造此塔时,曾

在原塔内发现舍利子20多粒、香泥小塔2000余尊。

2.护国寺塔 2座。护国寺为元代建筑,坐落在北京城内西北的平安里附近。因破落

已被陆续拆除。 寺内有东西两座舍利塔,均建在院内垂花门之北。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