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color press
7色印刷
2) color printing
彩色印刷
1.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ifference of highdefinition and high fidelity color printing technology.
说明了高清晰度与高保真的彩色印刷技术之间的原则区分,重点讲解了高保真彩色技术的特征、应用及发展。
2.
In the light of an analysis of color re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photographic materials,the author carried out a study on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silver halide color photographic paper for making color printing proofs which are generally made by using conventional printing proces.
本文基於对彩色感光材料的色彩复制特性的全面分析 ,对应用卤化银彩色相纸制作彩色印刷工艺过程中的预打样方法进行可行性研究 ,文中对采用彩色相纸的方法和通常采用的彩印打样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对比 ;结果表明 ,采用偶合发色的光化学打样方法 ,即采用彩色相纸方法 ,在色彩再现、密度控制、均匀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且节省时间 ,劳动强度低 ,消耗少 ,成本低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彩色打样方
3) Green printing
绿色印刷
1.
For study of the potential market of green printing,an investigation on green printing among students was carried out around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in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s.
为了解环保的绿色印刷品的市场发展空间,以问卷形式访问广州大学城内的消费者,围绕消费者、印刷企业和政府等几个方面,研究各自对于绿色印刷所起的作用。
4) four-colorprinting
四色印刷
1.
Withthe comingout of ceramic four-colorprinting technology,ink jet printing technology in ceramic industry will soon be put into reality.
随着陶瓷四色印刷技术的问世,喷墨印刷将能够很快实现产业化生产,其应用也将给陶瓷的装饰———无论是在装饰手法﹑装饰效果还是在陶瓷色釉料新产品的开发上带来一场革命。
5) Printing color standards
印刷色标
6) printing mottling
印刷色斑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useful method which has been utilized to test the printing mottling problem of coated paper with Croda ink.
介绍了采用Croda测试油墨,来有效检测涂布纸Backtrap印刷色斑的方
补充资料:印刷
一种长久性的、广泛传播视觉信息的技术手段,使用印墨或着色涂料通过印刷机械设备,在纸张或其他接受表面上重复地再现各种黑白或彩色的图像和文字。与复印的区别是,它通常以高速度进行批量生产,而复印只从原稿直接制作少数复印件。印刷产品有书籍、报纸、杂志、课本、图片、画册、地图、招贴、商品目录、表格票据、有价证券、包装材料和各种日用印刷品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印刷行业从传统的手工作坊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技术先进、遍布城乡、服务性很强的加工工业。印刷技术与电子器件、纺织服装、陶瓷贴花和建筑装饰材料的生产结合,提高了产品质量,推进了生产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东汉元兴元年 (105)蔡伦在前人造纸的基础上发明了用破布、鱼网、树皮等制成的书写用纸,为后世抄书、拓印和雕版印刷提供了必要条件。史书上有中国佛教徒在唐代初期利用雕印的佛像进行宗教宣传的记载。印造于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证明此时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9世纪后在中国扬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和杭州等地,逐渐形成了雕版刻印作坊的中心。五代冯道从后唐长兴三年到后周广顺三年(932~953)雕造监本"九经",开政府出版标准课本的先河。与此同时,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先后传入高丽、日本、越南和琉球等亚洲各地。明代末年胡正言、颜继祖在17世纪40年代用饾版、拱花技术,编印了《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等彩色套印和凹凸印刷版画,发展了木版水印技术。
活字版的发明 宋代毕昇在1041~1049年间发明泥活字版印刷术,使得出版书籍更为方便灵活。元代王祯用梨枣木刻成大量活字,并创制了轮转排字架,刊印了多种书籍。朝鲜是最先铸造大批铜、铁活字的国家,13~15世纪的高丽王朝及其后改称朝鲜的李氏王朝,曾铸造出10多万个铜活字,印成活字本书籍。
西方的拼音文字仅由数十个字母组成,便于使用活字。德国的J.谷登堡在1438~1450年间从事金属字模和用铅合金铸成活字的研究,并用类似制酒用葡萄压榨机的印刷机和炼制过的植物油为连结料制成的印墨,进行活字版印刷, 于1455年印成了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经》。以后活字印刷术传播到欧洲的罗马、威尼斯和法国等地。
活字版和雕刻木版版面上图文部分凸出,并位于同一平面上,称为凸版。商品生产的发展,为凸版印刷技术的改进开辟了道路,19世纪后用蒸汽机驱动的各种凸版印刷机和铸字机等相继发明,显著地提高了凸版印刷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1826年 J.-N.涅普斯发明了照相术,不久出现了照相凸版。20世纪中叶以前,凸版印刷一直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印刷方法。在19世纪内铅活字和西方的现代凸版印刷术随着传教士的足迹从欧洲传入中国。
平版印刷 由捷裔德国人A.塞内费尔德在1798年发明。他在石灰石表面上用油质印墨描绘图文,再以水湿润版面,由于油水互斥,涂墨时印墨只能附着在版面的图文部分。因其图文部分与空白部分没有高低区别,被称为平版。石版笨重价格昂贵,后来被经过表面研磨的锌、铝薄片金属平版代替。美国的I.W.鲁贝尔在1904~1905年发明了经过橡皮布转印到被印物体表面的间接平版印刷,中国称为胶版印刷。由于它制版方便,装版省时,印刷速度快、质量好,适于生产各种图片、书刊和彩色包装材料,从20世纪中叶起,已逐步取代了凸版印刷,在各种印刷方式中产值最高、使用最广。
凹版印刷 起源于中世纪的雕刻凹版画,在金属平板上雕刻出凹下图文,涂墨后要擦净版面,只有凹下的图文处存留的印墨被转移到纸张表面,故称为凹版。19世纪后雕刻凹版开始用于印刷有价证券。1852年英国的W.H.F.塔尔博特发明了网点照相凹版。1878~1890年捷克人K.克利克发明了轮转凹版印刷,中国旧称影写版,适于大量生产单色、彩色图片和画报。由于它使用稀薄的挥发性印墨,干燥迅速,无缝的印版辊筒能在卷筒材料上印刷花纹连续的图案, 因此也是生产各种包装材料、壁纸、木纹纸和其他建筑装饰材料的一种重要印刷方法。
孔版印刷 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2 )已出现了用镂空版印花的织物,以后发展成为筛网印花技术,它是将丝网绷紧在边框上,覆以有镂空图文的薄膜,用刮板挤压印墨通过镂空处的网孔,附着于被印物表面,称为丝网印刷。1907年英国人S.西蒙取得了丝网印刷的专利。美国发明家T.A.爱迪生首创了誊写版印刷,后经日本堀井新治郎改进,成为沿用至今的蜡纸油印术,也属于孔版印刷。丝网印刷制版成本低,印墨能牢固地附着在任何形状的被印物表面 ,形成厚度约0.1毫米的墨膜,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电子工业的印刷线路板、广告、铭牌和各种包装材料的生产上。
印刷品的生产工艺过程 上述的凸版、平版、凹版和孔版各类印刷品,在生产中要经过下列工艺过程:
文字排版和插图制版 各种印刷品都要选择合适的字体和进行版面设计, 并在适当的位置插入照片与插图。铅活字是从金属字模用铅合金铸造出来的,因此用铅活字排版称为热排。根据字版或点阵信息在感光材料上曝光或用打字机形成文字的方法称为冷排。20世纪80年代冷排技术已从手选照相排字机发展到依靠激光扫描成像的照排系统,后者使用脱机排版终端,将数字化的文字信息输入到显示屏上进行编辑校改,校正后的文字信息储存到磁带或软磁盘上,用激光照排机高速度地形成整页的文字版相纸或底片。附有插图的书刊排版时,需要使用复杂的整页拼版系统。彩色图像的复制要根据三原色复制理论进行照相分色,还要使用黑色来增加暗调密度,所以一般要制成黄 、品红 、青、黑 4张分色底片。电子分色机已经代替了复杂的手工操作,成倍地提高了分色制版的效率,并且明显地改善了制版质量。
印版制造 除传统的凸印铅版外,各种印版都借助于胶膜的感光性来区别图文与空白部分。平印版的图文部分具有亲油性,20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是预制感光版( 简称PS版 )。凸版或凹版在冲洗后要经过酸类腐蚀,分别形成凸出或凹下的图文,也可以通过雕刻设备直接生产出凸版或凹版。丝网印版制版时,经过冲洗使图文部分的胶膜被溶去,露出网孔,便于印墨通过。各种印版制成后都要印出样张,签字付印。
印刷操作 各种印刷机一般由进纸、着墨、压印和出纸部分组成,它先对印版的图文部分施墨,然后在一定的压力下将图文上的印墨转移到被印物表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出现的无压印刷,有可能成为印刷技术革新的方向。印刷机有单张纸印刷机和卷筒纸印刷机两大类。生产报纸、书刊的卷筒纸轮转型印刷机设有折叠装置,印刷后立即将书报折叠成帖。由于彩色印刷品需求增加,高速多色印刷机获得较大发展,这类印刷机常附有印墨烘干装置。
完成加工 单张的图片、招贴等印刷品在印成后只要裁切到规定尺寸;各种书刊却要经过折页、配页、订本、包封、裁切和打包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完成加工过程。装订形式有精装、平装、骑马订装和活页装等。各种印成的包装材料也要通过自动化的包装机械制成多种多样的包装袋或容器。
印刷工厂 印刷工厂的组织管理受其所使用的工艺方法和技术装备的制约,生产不同印刷品的工厂规模大小相差很远。报纸印刷厂一般隶属于报社;书刊印刷厂既有综合性的大厂,也有生产单一产品的中小型厂;邮票、有价证券等多在专业印刷厂中生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表格、发票、名片、说明书等印刷品的多为遍布城乡的小型印刷厂。随着印刷工艺方法的革新和印刷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印刷厂在组织管理上出现了专业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台式电子出版与小胶印机相结合,使得在办公室内自行印制文件、讲义和技术资料十分方便,80年代后获得了迅速发展。
印刷科学的内容 印刷是一门技术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印刷品的工艺过程、机械设备、感光性材料和经营管理。印刷科学的基础是光学、色彩学、流变学、界面化学、机械学和电子技术等。现代社会需要远距离传输文字信息,直接制成印版生产书报,这就要求图像工程学与印刷科学互相结合。为了得到质量优良的印刷产品,必须深入研究色彩再现的科学原理,探索纸张、油墨和其他印刷材料的印刷适性,并且找出评价印刷品质量的科学方法,这些就是印刷科学的主要内容。复杂的印刷工艺艺术与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使得印刷管理工程成为企业管理学中一个分支。
印刷技术的发展前景 印刷工业正面临着技术革命的挑战,图像信息处理技术、激光技术、高分子化学材料和其他尖端科学成果在印刷工艺过程中将更多地获得有效的利用,主要项目有:①通过卫星传递的文字图像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可以使在远距离地区同时出版书报成为现实。不用照相软片,以激光扫描直接制版的新工艺已趋于成熟。②电子彩色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存储、处理彩色图像信息, 将其显示在荧光屏上修正色调和层次,并能组合、变化图像。还可与文字排版系统连接,输出整页版面信息。③出现自动在胶印版上描绘套色记号和晒版的机器人,它使晒版过程完全自动化,并提高PS版的晒版质量。④高速多色胶印机上将更多地装备各种计算机控制系统,能精确控制套印准确程度;测定并调节图像部位的油墨密度和保持适当的润湿水量,实现印刷过程的自动化管理。⑤自动化的装订加工流水生产线中的打包 、码台 、运送可由机械人代替繁重的手工劳动,提高生产效率。⑥柔性版印刷(苯胺印刷)采用了先进技术,例如感光树脂版、陶瓷网纹墨辊和水基印墨等,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扩大了应用范围。⑦包括合成纸在内的印刷适性更好的纸张与印刷油墨相继出现,其中紫外线固化印墨(UV印墨)已在生产上应用。⑧大面积彩色喷墨印刷技术进入实用阶段,全息印刷、立体印刷和热敏复制等新技术取得显著进展。
由于通信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网络系统( 简称INS)已在许多国家中正常运转。虽然利用网络与视屏显示文章系统能够更迅速地将文字和图像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但印刷品具有信息量大、图像质量高、成本低廉、阅读方便和便于长期保存等长处,可以对人类文化发展继续作出贡献。
参考书目
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北京,1958。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北京,1984。
T.F.卡特著,吴泽炎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商务印书馆,上海,1957。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商务印书馆,上海,1918。
日本印刷学会:《印刷工学便览》,技报堂出版株式会社,1983。
J.Needham,Science ɑnd civilizɑtion in Chinɑ,Vol.1,Cambridge,1954.
钱存训:Science ɑnd civilizɑtion in Chinɑ,Vol.5,Part 1,Paper and Printing,1984.
Adams and Faux,Printing Technology,2nd edition, Berton Publishers,1982.
Jack Klasnics, Printing Hɑndbook, Printing industries of America Inc,1984 。
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东汉元兴元年 (105)蔡伦在前人造纸的基础上发明了用破布、鱼网、树皮等制成的书写用纸,为后世抄书、拓印和雕版印刷提供了必要条件。史书上有中国佛教徒在唐代初期利用雕印的佛像进行宗教宣传的记载。印造于唐咸通九年(868)的《金刚经》,证明此时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9世纪后在中国扬州、益州(今四川成都)和杭州等地,逐渐形成了雕版刻印作坊的中心。五代冯道从后唐长兴三年到后周广顺三年(932~953)雕造监本"九经",开政府出版标准课本的先河。与此同时,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先后传入高丽、日本、越南和琉球等亚洲各地。明代末年胡正言、颜继祖在17世纪40年代用饾版、拱花技术,编印了《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等彩色套印和凹凸印刷版画,发展了木版水印技术。
活字版的发明 宋代毕昇在1041~1049年间发明泥活字版印刷术,使得出版书籍更为方便灵活。元代王祯用梨枣木刻成大量活字,并创制了轮转排字架,刊印了多种书籍。朝鲜是最先铸造大批铜、铁活字的国家,13~15世纪的高丽王朝及其后改称朝鲜的李氏王朝,曾铸造出10多万个铜活字,印成活字本书籍。
西方的拼音文字仅由数十个字母组成,便于使用活字。德国的J.谷登堡在1438~1450年间从事金属字模和用铅合金铸成活字的研究,并用类似制酒用葡萄压榨机的印刷机和炼制过的植物油为连结料制成的印墨,进行活字版印刷, 于1455年印成了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经》。以后活字印刷术传播到欧洲的罗马、威尼斯和法国等地。
活字版和雕刻木版版面上图文部分凸出,并位于同一平面上,称为凸版。商品生产的发展,为凸版印刷技术的改进开辟了道路,19世纪后用蒸汽机驱动的各种凸版印刷机和铸字机等相继发明,显著地提高了凸版印刷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1826年 J.-N.涅普斯发明了照相术,不久出现了照相凸版。20世纪中叶以前,凸版印刷一直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印刷方法。在19世纪内铅活字和西方的现代凸版印刷术随着传教士的足迹从欧洲传入中国。
平版印刷 由捷裔德国人A.塞内费尔德在1798年发明。他在石灰石表面上用油质印墨描绘图文,再以水湿润版面,由于油水互斥,涂墨时印墨只能附着在版面的图文部分。因其图文部分与空白部分没有高低区别,被称为平版。石版笨重价格昂贵,后来被经过表面研磨的锌、铝薄片金属平版代替。美国的I.W.鲁贝尔在1904~1905年发明了经过橡皮布转印到被印物体表面的间接平版印刷,中国称为胶版印刷。由于它制版方便,装版省时,印刷速度快、质量好,适于生产各种图片、书刊和彩色包装材料,从20世纪中叶起,已逐步取代了凸版印刷,在各种印刷方式中产值最高、使用最广。
凹版印刷 起源于中世纪的雕刻凹版画,在金属平板上雕刻出凹下图文,涂墨后要擦净版面,只有凹下的图文处存留的印墨被转移到纸张表面,故称为凹版。19世纪后雕刻凹版开始用于印刷有价证券。1852年英国的W.H.F.塔尔博特发明了网点照相凹版。1878~1890年捷克人K.克利克发明了轮转凹版印刷,中国旧称影写版,适于大量生产单色、彩色图片和画报。由于它使用稀薄的挥发性印墨,干燥迅速,无缝的印版辊筒能在卷筒材料上印刷花纹连续的图案, 因此也是生产各种包装材料、壁纸、木纹纸和其他建筑装饰材料的一种重要印刷方法。
孔版印刷 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2 )已出现了用镂空版印花的织物,以后发展成为筛网印花技术,它是将丝网绷紧在边框上,覆以有镂空图文的薄膜,用刮板挤压印墨通过镂空处的网孔,附着于被印物表面,称为丝网印刷。1907年英国人S.西蒙取得了丝网印刷的专利。美国发明家T.A.爱迪生首创了誊写版印刷,后经日本堀井新治郎改进,成为沿用至今的蜡纸油印术,也属于孔版印刷。丝网印刷制版成本低,印墨能牢固地附着在任何形状的被印物表面 ,形成厚度约0.1毫米的墨膜,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电子工业的印刷线路板、广告、铭牌和各种包装材料的生产上。
印刷品的生产工艺过程 上述的凸版、平版、凹版和孔版各类印刷品,在生产中要经过下列工艺过程:
文字排版和插图制版 各种印刷品都要选择合适的字体和进行版面设计, 并在适当的位置插入照片与插图。铅活字是从金属字模用铅合金铸造出来的,因此用铅活字排版称为热排。根据字版或点阵信息在感光材料上曝光或用打字机形成文字的方法称为冷排。20世纪80年代冷排技术已从手选照相排字机发展到依靠激光扫描成像的照排系统,后者使用脱机排版终端,将数字化的文字信息输入到显示屏上进行编辑校改,校正后的文字信息储存到磁带或软磁盘上,用激光照排机高速度地形成整页的文字版相纸或底片。附有插图的书刊排版时,需要使用复杂的整页拼版系统。彩色图像的复制要根据三原色复制理论进行照相分色,还要使用黑色来增加暗调密度,所以一般要制成黄 、品红 、青、黑 4张分色底片。电子分色机已经代替了复杂的手工操作,成倍地提高了分色制版的效率,并且明显地改善了制版质量。
印版制造 除传统的凸印铅版外,各种印版都借助于胶膜的感光性来区别图文与空白部分。平印版的图文部分具有亲油性,20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是预制感光版( 简称PS版 )。凸版或凹版在冲洗后要经过酸类腐蚀,分别形成凸出或凹下的图文,也可以通过雕刻设备直接生产出凸版或凹版。丝网印版制版时,经过冲洗使图文部分的胶膜被溶去,露出网孔,便于印墨通过。各种印版制成后都要印出样张,签字付印。
印刷操作 各种印刷机一般由进纸、着墨、压印和出纸部分组成,它先对印版的图文部分施墨,然后在一定的压力下将图文上的印墨转移到被印物表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出现的无压印刷,有可能成为印刷技术革新的方向。印刷机有单张纸印刷机和卷筒纸印刷机两大类。生产报纸、书刊的卷筒纸轮转型印刷机设有折叠装置,印刷后立即将书报折叠成帖。由于彩色印刷品需求增加,高速多色印刷机获得较大发展,这类印刷机常附有印墨烘干装置。
完成加工 单张的图片、招贴等印刷品在印成后只要裁切到规定尺寸;各种书刊却要经过折页、配页、订本、包封、裁切和打包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完成加工过程。装订形式有精装、平装、骑马订装和活页装等。各种印成的包装材料也要通过自动化的包装机械制成多种多样的包装袋或容器。
印刷工厂 印刷工厂的组织管理受其所使用的工艺方法和技术装备的制约,生产不同印刷品的工厂规模大小相差很远。报纸印刷厂一般隶属于报社;书刊印刷厂既有综合性的大厂,也有生产单一产品的中小型厂;邮票、有价证券等多在专业印刷厂中生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表格、发票、名片、说明书等印刷品的多为遍布城乡的小型印刷厂。随着印刷工艺方法的革新和印刷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印刷厂在组织管理上出现了专业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台式电子出版与小胶印机相结合,使得在办公室内自行印制文件、讲义和技术资料十分方便,80年代后获得了迅速发展。
印刷科学的内容 印刷是一门技术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印刷品的工艺过程、机械设备、感光性材料和经营管理。印刷科学的基础是光学、色彩学、流变学、界面化学、机械学和电子技术等。现代社会需要远距离传输文字信息,直接制成印版生产书报,这就要求图像工程学与印刷科学互相结合。为了得到质量优良的印刷产品,必须深入研究色彩再现的科学原理,探索纸张、油墨和其他印刷材料的印刷适性,并且找出评价印刷品质量的科学方法,这些就是印刷科学的主要内容。复杂的印刷工艺艺术与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使得印刷管理工程成为企业管理学中一个分支。
印刷技术的发展前景 印刷工业正面临着技术革命的挑战,图像信息处理技术、激光技术、高分子化学材料和其他尖端科学成果在印刷工艺过程中将更多地获得有效的利用,主要项目有:①通过卫星传递的文字图像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可以使在远距离地区同时出版书报成为现实。不用照相软片,以激光扫描直接制版的新工艺已趋于成熟。②电子彩色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存储、处理彩色图像信息, 将其显示在荧光屏上修正色调和层次,并能组合、变化图像。还可与文字排版系统连接,输出整页版面信息。③出现自动在胶印版上描绘套色记号和晒版的机器人,它使晒版过程完全自动化,并提高PS版的晒版质量。④高速多色胶印机上将更多地装备各种计算机控制系统,能精确控制套印准确程度;测定并调节图像部位的油墨密度和保持适当的润湿水量,实现印刷过程的自动化管理。⑤自动化的装订加工流水生产线中的打包 、码台 、运送可由机械人代替繁重的手工劳动,提高生产效率。⑥柔性版印刷(苯胺印刷)采用了先进技术,例如感光树脂版、陶瓷网纹墨辊和水基印墨等,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扩大了应用范围。⑦包括合成纸在内的印刷适性更好的纸张与印刷油墨相继出现,其中紫外线固化印墨(UV印墨)已在生产上应用。⑧大面积彩色喷墨印刷技术进入实用阶段,全息印刷、立体印刷和热敏复制等新技术取得显著进展。
由于通信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网络系统( 简称INS)已在许多国家中正常运转。虽然利用网络与视屏显示文章系统能够更迅速地将文字和图像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但印刷品具有信息量大、图像质量高、成本低廉、阅读方便和便于长期保存等长处,可以对人类文化发展继续作出贡献。
参考书目
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北京,1958。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北京,1984。
T.F.卡特著,吴泽炎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商务印书馆,上海,1957。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商务印书馆,上海,1918。
日本印刷学会:《印刷工学便览》,技报堂出版株式会社,1983。
J.Needham,Science ɑnd civilizɑtion in Chinɑ,Vol.1,Cambridge,1954.
钱存训:Science ɑnd civilizɑtion in Chinɑ,Vol.5,Part 1,Paper and Printing,1984.
Adams and Faux,Printing Technology,2nd edition, Berton Publishers,1982.
Jack Klasnics, Printing Hɑndbook, Printing industries of America Inc,1984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