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人口承载力
1.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food production and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North China
华北农牧交错区粮食生产与人口承载力的解析研究
2.
The paper adopts three indexs: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nomy carrying capacity to analyse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economy carrying capacity of Tianshan District,the result is the future population of Tianshan District change extent has substantial progress space for 613.
采用人口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3项指标,对天山区人口承载潜力、水资源承载潜力、经济承载潜力进行分析,得出:天山区未来人口变化幅度为61。
3.
Estimate the land productive potential and the land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year 2000 throughout the area with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people land and grain in the area.
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较准确的土地资源数据和合理的作物结构为研究基础,从该区人地粮关系着手,估算了全区2000年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并提出了该区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2)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人口承载力
1.
Study on land productive potential and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in Yuling Municipality;
榆林市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2.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Hainan Island;
海南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3.
Grain production potential and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both good and bad karst eco environme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s to maolan natural boyuhe catchment of Guizhou;
喀斯特生态环境良好区与恶劣区耕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以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和波玉河流域为例
3)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人口承载力
1.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landproductive potentialities and actual productivity level,Taking grain--economic populationbearing capacity index[C_F·C_E/P ̄2]as distinguish criterion of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the grain,economy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for various types of region have been estimated.
系统地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区域特征;在土地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力水平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以粮食一经济人口承载力指数[C_F·C_E/P ̄2]作为判别人口承载力的标准,对各类型区粮食、经济人口承载力进行了预测。
2.
As problems about land resources'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namely subsistene vivosphere, affect human's futur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y are constantly paid attention to by academic circles.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问题也就是生存空间问题,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历来受学术界的注目。
3.
In order to disclose land population bear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of Shannan region,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Nedong,Chong-gye,Gonggar,Danang counties in southern area of Tibet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为揭示西藏山南地区土地利用人口承载力特点,综合分析了西藏山南地区贡嘎、乃东、琼结与扎囊四个县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区域特征;通过分析土地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力水平,用粮食-经济人口承载力指数来评价和预测四个县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及2010年的粮食、经济人口承载力。
4)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人口承载能力
1.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farmland and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人口承载能力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2.
A model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为了分析人口承载能力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区域人口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人口承载能力综合分析模型以及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和方法,对模型的构架和关键算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利用这种方法对黄河中游陕西省铜川市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口控制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
3.
It also makes a study of the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mineral carrying capacity from resources-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sources-economy carrying capacity and illustrates with concrete examples.
本文对矿产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对矿产资源承载能力与土地承载能力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并从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和资源经济承载能力两个方面对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实例作了说明。
5) uman-carrying-capacity-system
人口承载力系统
6)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土地人口承载力
1.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have dealt with the mai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about the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in mountain area.
对山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作了探讨;在提出采用多物质指标与综合指标相结合研究山区广义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测算山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综合指标——货币,并用此指标对土地人口承载量作了案例的具体测算。
2.
With the people focusing attention upon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increasingly,there are many calculating methods of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in China and abroad.
随着人们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日益关注,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关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补充资料:地基极限承载力
使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而失去整体稳定时相应的最小基础底面压力。
研究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目的,在于工程设计中必须限制建筑物基础底面的压力,不仅不容许达到地基极限承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度,以保证地基不会发生滑动破坏;同时也使建筑物不致因基础产生过大的变形影响其正常使用。因此,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是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土力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基极限承载力与基础下土的剪切破坏密切相关,地基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的形式有三种: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和冲剪破坏。①整体剪切破坏(图a)。在土中形成连续的滑动面,土从基础两侧挤出隆起,基础发生急剧下沉或侧倾而破坏。②局部剪切破坏(图b)。介乎整体剪切破坏和冲剪破坏两者之间的一种破坏形式,土中剪切破坏区域始终只发生在基础下的局部范围内,并不形成向外挤出的连续滑动面。③冲剪破坏(图c)。土中并不出现明显的连续滑动面,而是基础下的地基土与周围土之间发生竖向剪切,使基础连续刺入土中而破坏。地基剪切破坏形式的出现与土的性质、基础上施加荷载的情况及基础的埋置深度等多种因素有关。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现场试验方法。在建筑物施工现场进行载荷试验,这实际上是一种基础加载的模拟试验,可以得到地基极限承载力值。载荷试验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但荷载板尺寸常较实际基础为小,因此,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仍有差别。此外,也有在现场利用其他原位测试手段,如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仪试验,在建立了地区性相关关系后,也可得到地基极限承载力值。②理论计算方法。研究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理论是土力学的重要课题之一。L.普朗特在1920年首先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导出了条形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普朗特在推导公式时,假定基础底面与土之间是光滑的、基础下土是无重量的介质,这样得到的滑动面是由两组平面及中间过渡的对数螺旋曲面组成。由于普朗特所做的假定条件与实际不符,故其结果是粗略的。在此以后,不少学者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40年代K.泰尔扎吉(一译太沙基)根据普朗特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考虑基础下土自重的极限承载力公式。50年代G.G.迈耶霍夫提出了适用于深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公式,他认为土中滑动面可以延伸到基础底面以上的土中,但在求解时还存在着数学上的困难。目前,只能采用简化方法求解。
上述几种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都假定地基土是不可压缩的刚塑性体,所以只适用于地基是整体剪切破坏情况。若地基比较软弱时,将可能发生局部剪切破坏或冲剪破坏,在这种剪切破坏过程中土体将发生压缩变形,这时若仍用上述方法计算极限承载力将会得到偏大的结果。泰尔扎吉建议对局部剪切破坏情况,可以近似地采用减小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办法,对原式进行修正。70年代A.S.维西克提出了可以判别地基三种剪切破坏形式的刚度指标,并且还引入了压缩影响系数来考虑局部剪切破坏或冲剪破坏时土的压缩变形影响。因此,维西克所提出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在目前是较为合理的。
上述的各种地基极限承载力Pu的计算方法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式中第一项表示基础底面下滑动土体重量的影响,它与基础宽度B及基底以下土的容重γ有关;第二项表示基础两侧超载qa2=γd的影响;第三项表示土的内聚力c的影响。其中 Sγ、Sq、Sc为基础的形状系数;Nγ、Nq、Nc分别为承载力系数,它们是土的内摩擦角嗘的函数,但不同的计算公式具有各自的承载力系数表达式。因此,影响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因素包括:基础的宽度和埋置深度 (d)、地基土的容重及抗剪强度指标等。
上述公式是根据条形基础的理论建立的。对于条形基础形状系数Sγ、Sq、Sc均为单位值。对于方形、矩形及圆形基础,形状系数应分别采用适当的数值。
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时,必须综合考虑下述几方面因素:①理论上的严密性及有无实际使用经验;②考虑的因素是否与工程要求相符;③土的均匀性影响及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选用;④在使用上是否简便。在选用安全系数时,应该考虑到建筑物的类型和重要性、建筑物的容许变形值、建筑地区的地质条件及地基勘探情况、土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以及不同的计算公式对安全度的要求。
至今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的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今后在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于深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应考虑到高应力状态下对土的性能的影响,应该采用曲线型的土的抗剪强度破坏包络线和考虑土压缩性的影响。理论研究还要更密切地结合土的实际性能,积累更多的实践观测结果,以提高理论公式的实用性。在现场载荷试验方面,应该考虑荷载板的尺寸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水下及深层载荷试验的测试技术问题也有待改进。在研究地基极限承载力问题中,理论分析和原位测试应该紧密结合。
参考书目
郑大同编:《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79。
研究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目的,在于工程设计中必须限制建筑物基础底面的压力,不仅不容许达到地基极限承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度,以保证地基不会发生滑动破坏;同时也使建筑物不致因基础产生过大的变形影响其正常使用。因此,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是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土力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基极限承载力与基础下土的剪切破坏密切相关,地基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的形式有三种: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和冲剪破坏。①整体剪切破坏(图a)。在土中形成连续的滑动面,土从基础两侧挤出隆起,基础发生急剧下沉或侧倾而破坏。②局部剪切破坏(图b)。介乎整体剪切破坏和冲剪破坏两者之间的一种破坏形式,土中剪切破坏区域始终只发生在基础下的局部范围内,并不形成向外挤出的连续滑动面。③冲剪破坏(图c)。土中并不出现明显的连续滑动面,而是基础下的地基土与周围土之间发生竖向剪切,使基础连续刺入土中而破坏。地基剪切破坏形式的出现与土的性质、基础上施加荷载的情况及基础的埋置深度等多种因素有关。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现场试验方法。在建筑物施工现场进行载荷试验,这实际上是一种基础加载的模拟试验,可以得到地基极限承载力值。载荷试验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但荷载板尺寸常较实际基础为小,因此,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仍有差别。此外,也有在现场利用其他原位测试手段,如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仪试验,在建立了地区性相关关系后,也可得到地基极限承载力值。②理论计算方法。研究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理论是土力学的重要课题之一。L.普朗特在1920年首先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导出了条形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普朗特在推导公式时,假定基础底面与土之间是光滑的、基础下土是无重量的介质,这样得到的滑动面是由两组平面及中间过渡的对数螺旋曲面组成。由于普朗特所做的假定条件与实际不符,故其结果是粗略的。在此以后,不少学者在他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40年代K.泰尔扎吉(一译太沙基)根据普朗特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考虑基础下土自重的极限承载力公式。50年代G.G.迈耶霍夫提出了适用于深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公式,他认为土中滑动面可以延伸到基础底面以上的土中,但在求解时还存在着数学上的困难。目前,只能采用简化方法求解。
上述几种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都假定地基土是不可压缩的刚塑性体,所以只适用于地基是整体剪切破坏情况。若地基比较软弱时,将可能发生局部剪切破坏或冲剪破坏,在这种剪切破坏过程中土体将发生压缩变形,这时若仍用上述方法计算极限承载力将会得到偏大的结果。泰尔扎吉建议对局部剪切破坏情况,可以近似地采用减小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办法,对原式进行修正。70年代A.S.维西克提出了可以判别地基三种剪切破坏形式的刚度指标,并且还引入了压缩影响系数来考虑局部剪切破坏或冲剪破坏时土的压缩变形影响。因此,维西克所提出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在目前是较为合理的。
上述的各种地基极限承载力Pu的计算方法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式中第一项表示基础底面下滑动土体重量的影响,它与基础宽度B及基底以下土的容重γ有关;第二项表示基础两侧超载qa2=γd的影响;第三项表示土的内聚力c的影响。其中 Sγ、Sq、Sc为基础的形状系数;Nγ、Nq、Nc分别为承载力系数,它们是土的内摩擦角嗘的函数,但不同的计算公式具有各自的承载力系数表达式。因此,影响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因素包括:基础的宽度和埋置深度 (d)、地基土的容重及抗剪强度指标等。
上述公式是根据条形基础的理论建立的。对于条形基础形状系数Sγ、Sq、Sc均为单位值。对于方形、矩形及圆形基础,形状系数应分别采用适当的数值。
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时,必须综合考虑下述几方面因素:①理论上的严密性及有无实际使用经验;②考虑的因素是否与工程要求相符;③土的均匀性影响及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选用;④在使用上是否简便。在选用安全系数时,应该考虑到建筑物的类型和重要性、建筑物的容许变形值、建筑地区的地质条件及地基勘探情况、土的抗剪强度试验方法以及不同的计算公式对安全度的要求。
至今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的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今后在理论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于深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应考虑到高应力状态下对土的性能的影响,应该采用曲线型的土的抗剪强度破坏包络线和考虑土压缩性的影响。理论研究还要更密切地结合土的实际性能,积累更多的实践观测结果,以提高理论公式的实用性。在现场载荷试验方面,应该考虑荷载板的尺寸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水下及深层载荷试验的测试技术问题也有待改进。在研究地基极限承载力问题中,理论分析和原位测试应该紧密结合。
参考书目
郑大同编:《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