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β-羟基丁酸甲酯
1)  methyl-β-hydroxybutanoate
β-羟基丁酸甲酯
2)  poly(β-hydroxybutyrate)
聚β-羟基丁酸酯
1.
In vitro Charaterization of Insulin-Loaded Poly(β-hydroxybutyrate)Microspheres;
胰岛素聚β-羟基丁酸酯微球体外性质的研究
2.
Study on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Insulin-Poly(β-hydroxybutyrate)Microspheres;
胰岛素聚β-羟基丁酸酯微球制备工艺的研究
3.
The cold crystallization,miscibility and crystallinity of poly(β-hydroxybutyrate)(PHB)/poly(L-lactide) blends with different mass ration,and poly(ethylene oxide)(PEO)/PHB/PLLA blends were investigated.
利用DSC研究了聚β-羟基丁酸酯(PHB)与聚乳酸(PLLA)共混物的冷结晶性、相容性和结晶度以及聚氧乙烯(PEO)对PHB/PLLA(质量比为1∶1)共混物冷结晶性、熔融温度和结晶度的影响。
3)  poly-β-hydroxybutyrate
聚β-羟基丁酸酯
4)  Poly-β-hydroxybutyrate
聚-β羟基丁酸酯
1.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hermostability ofpoly-β-hydroxybutyrate (PHB) and its copolymer poly-3-hydroxybutyrate-co-3-po-lyhydroxyvalerate (PHBV).
本文探索了一种提高聚-β羟基丁酸酯(PHB)及其共聚物(PHBV)热稳定性的新方法,即用~(60)COγ射线辐照对PHB和(PHBV)进行顺丁烯二酸酐(MA)的接枝,并在本组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对PHB辐照接枝异戊二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5)  poly-β-hydroxybutyrate
聚-β-羟基丁酸酯
6)  polyhydroxybutyrate
聚β-羟基丁酸酯
1.
This paper simply reviews some recent works about microbial biodegradation of polyhydroxybutyrate (PHB) , including the main microorganisms biodegrade PHB and their biodegradability; the process of biodegradation and the mechanism in molecular level; as well as the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research of PHB Biodegradation.
简要地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聚β-羟基丁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以下简称PHB)的微生物降解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降解PHB的菌种及降解能力;PHB的降解过程和分子机制;PHB解聚酶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等。
2.
On the basis of ISO correlated standardization, leaching liquor of biodegradable polyhydroxybutyrate was made out to progress Salmonella typhimurium reverse mutation assay(Ames test) in this study.
基于现代表面技术的发展以及环保的要求,微弧氧化、金属铝涂层、含氟协合涂层、气相沉积、离子注入等新技术在改善镁合金耐蚀性方面越来越受到青睐,而聚β-羟基丁酸酯涂层更是一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补充资料:正丁酸甲酯

国标编号 32140
CAS号 623-42-7
分子式 C5H10O2;CH3CH2CH2COOCH3
分子量 102.13

无色液体,有苹果香味;蒸汽压5.33kPa/29.6℃;闪点14℃;熔点<-97℃;沸点102.3℃;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密度:相对密度(水=1)0.90;相对密度(空气=1)3.53;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主要用途:用作染料和用于有机合成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蒸气或雾对眼、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蒸气对皮肤有刺激性。对人的刺激阈浓度为70mg/m3。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3380mg/kg(兔经口);3560mg/kg(兔经皮);LC5018000mg/m3 2小时(小鼠吸入)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参照《分析化学手册》(第四分册,色谱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

5.环境标准: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mg/m3[皮]
嗅觉阈浓度 0.011mg/m3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带防毒口罩。必要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相应的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