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贝氏体-奥氏体
1)  bainite-austenite
贝氏体-奥氏体
2)  austenite-bainitic steel
奥氏体-贝氏体钢
3)  austenite-bainite
奥氏体-贝氏体
1.
LOM,TEM and XRD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The test results showed specimens obtained austenite-bainite microstructure without carbide after austempering technology rang from 340 ℃ to 380 ℃quenching.
光学显微组织、透射电镜组织以及XRD物相分析结果表明,试样在340~380℃范围内经等温淬火处理后,可以获得无碳化物析出的奥氏体-贝氏体组织,且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形貌由板条状下贝氏体逐渐向上贝氏体转变,试样的硬度≥HRC 40,冲击韧性ak≥120 J/cm2。
4)  austenite-bainlte steel
奥氏体一贝氏体
5)  Bainite-Austenite microstructure
奥氏体-贝氏体组织
6)  austempered vermicular graphite cast iron
奥氏体-贝氏体蠕铁
补充资料:《石氏星经》
      中国战国时代魏国天文学家石申(一名石申夫)的著作。据南朝时代梁阮孝绪的《七录》说,石申著《天文》八卷。这大概是石申著作的本名。大约在西汉以后才被尊称为《石氏星经》。《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等汉代史籍中引有该书的零星片断,其内容涉及五星运动、交食和恒星等许多方面。汉、魏以后,石氏学派续有著述。他们的书都冠有"石氏"字样,如:《石氏星经簿赞》等。《石氏星经》原著和石氏学派其他著作都已失传。不过,在唐《开元占经》中有大量节录。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 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 6个星官的记载)。计算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四世纪,即石申的时代相合(见三垣二十八宿)。自三国时代吴太史令陈卓总合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体系后,出现了综合三家星官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种称为《星经》或《通占大象历星经》。这部书后来被人伪托为"汉甘公、石申著"。因此,自宋以后又称它《甘石星经》。但该书中有唐代的地名,而且有巫咸这一家的星官。因此,它与战国、两汉时代所流传的《石氏星经》完全是两回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