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质储量
1)  geological reserves
地质储量
1.
Calculation of the geological reserves of horizontal wells based on trajectory control method
基于轨迹点控制面积法的水平井地质储量计算
2.
Calculation of the geological reserves of horizontal wells based on ellipsoid Method
基于椭球体法的水平井地质储量计算
3.
Whether the limited geological reserves could be efficiently managed directly affects the corporations' economy benefi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地质储量是矿山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有限的地质储量能否进行有效管理直接影响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
2)  geologic reserves
地质储量
1.
Combination application of waterflooding curve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to calculate the geologic reserves of different typed wells;
水驱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联用计算分类井地质储量
2.
Method of geologic reserves division at the high water-cut stage;
高含水期地质储量劈分方法
3.
Through a geologic investigation? geologic reserves and residual distribution are found out for each microfacie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apping the potential of residual oil are established, .
查明了各类微相的地质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状况,制定了注采系统相对完善、注采关系不完善、 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的挖潜对策。
3)  geological reserve
地质储量
4)  original oil in place
地质储量
1.
The current commercial oil flow standard is only the lowest limit for original oil in place calculation.
现行的工业油流标准作为地质储量的起算标准,经过50多年的争论、演化和应用,证明其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部分体现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理念;但对低渗透及特低渗透储层,特别是对于须采取酸化及压裂等增产措施的储层,衡量其是否达到工业油流标准时应使用单井稳定产量。
2.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original oil in place (OOIP) in China were analyzed.
分析了我国石油地质储量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探讨了油藏及储集类型不同时影响地质储量变化的因素 ;主要体现在储层的含油面积和有效厚度两个参数的变化上 ,即含油体积的变化。
3.
The initial oil satur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an affect the reliability of original oil in place.
原始含油饱和度是影响地质储量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5)  geologic reserve
地质储量
1.
With net thickness and permeability of each sublayer that is weighted on on average,each sublayer and oil well deliverability are calculated,then actual threshold geologic reserve is determined finally.
运用活塞驱替理论推导了含启动压力梯度两相流的有效驱动渗透率计算公式,可以确定油藏中参与流动的小层比例,并对各小层渗透率、有效厚度等参数加权平均计算后,运用产能公式得到各层流量,进而计算出油井产量,最终确定实际启动的地质储量,运用启动地质储量对采出程度等常规开发指标进行修正。
6)  geology reserve and geodesic
地质储量与测量
补充资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原“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地质矿产部(主管部门)和原成都地质学院(依托单位)的指导下,从1991年至1995年,历时四年多,初步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1995年10月,实验室通过原地质矿产部检查验收小组和验收专家委员会的检查和验收,专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全面达到了国家专业实验室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建议有关的领导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该实验室尽早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批准该实验室为部开放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该实验室所依托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04月被获批准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是我国地质灾害领域惟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及依托单位具有“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环境地质”(自主设置)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减灾防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岩土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领域,并设立有“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本实验室由5位资深工程地质学家(其中一名外籍科学顾问)、48名固定研究人员和26名流动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 43岁,包括教授及研究员3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0人、讲师7人。固定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室 (重大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室、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室、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研究室、灾害预警与信息技术研究室)、5个研究中心(地质灾害数值与物理模拟研究中心、遥感与信息技术开发中心、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监测研究中心、泥石流灾害研究与防治中心、地下水科学研究与开发中心)、12个装备先进的试验室(岩石力学综合参数测试试验室、mts土动三轴试验室、岩石(材料)力学试验室、现代勘测技术试验室、土工试验室、微观分析鉴定室、物理模拟试验室、数值模拟试验室、遥感与gis试验室、环境工程试验室、钻掘工程试验室、地层环境模拟及污染控制试验室)。12个试验室总体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具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仪器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仪器设备总值约2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或系统14台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于地质灾害的现场勘测与监测,包括最新的彩色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sir-20地质雷达、 trimble-gps仪和全套现场大型原位试验装置等;第二部分主要用于岩土体力学特性参数测试和物性参数分析,是试验室硬件条件的主要部分,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开发的多功能岩石参数综合测试系统、mts土动三轴试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流变仪、土体流变仪、土体大三轴仪、大型岩石高压渗透试验系统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试验装置;第三部分是用于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及预测的数值模拟系统、物理模拟系统和“3s”技术系统。实验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0平方米)。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验室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立足于服务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