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烈士陵园位于河北河间市曙光西路,正门面北,大门东侧的“冀中烈士陵园”六个大字是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题写的。正门迎面为冀中烈士陵园广场,纪念馆在广场南面。陵园南端是无名烈士墓,在纪念馆与无名烈士墓之间的中轴线上,巍然矗立着高11米花岗岩饰面的冀中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内栽苍碧不谢的青松,高耸入云的翠柏和枝叶婆娑的杨柳。青青泛绿的草坪,团团簇簇的花朵,把陵园装点的肃穆庄严。
冀中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所设的省(区)级政区单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创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冀中区扩大至51个县(市),范围东滨渤海,西至平汉铁路,南界滏阳河,北接京津。
冀中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无数先烈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前赴后继,敢于斗争,不怕牺牲,谱写了一曲曲血与火的凯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东北,国民党政府置民族危亡而不顾,执行“全力剿共”的反动政策,助长了日寇加速灭亡中国的野心。保定二师学生在中共保属特委领导下,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革命力量发展十分迅速。面对学生的斗争,保定反动政府对学生进行了血腥屠杀,护校学生当场牺牲8名,逮捕38名,造成了“二师惨案”,二师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英勇斗争的爱国热情,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给冀中各县农民运动以极大鼓舞。
革命影响,党的宣传,在冀中燃起了熊熊烈火。1932年8月,在中共顺直省委领导下,共产党员李亚克深入到蠡县发动群众,组建“河北红军游击队”,进行宣传党的政策,收交地主枪支,搞分粮吃大户斗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高蠡暴动。暴动使反动县政府和地主豪绅惊恐万分,急忙纠集各县保安进行镇压,敌人包围了红军游击队,在危急情况下,高蠡苏维埃政府主席湘农指挥全军同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由于寡不敌众,力量悬殊,一大队长蔡书林壮烈牺牲,红军游击队牺牲40多人。一场轰轰烈烈的高蠡暴动失败了,之后敌人加紧了逮捕和屠杀,保属特委书记李亚克,中共高阳县委书记翟树功被捕牺牲。高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冀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给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7年7月后,日寇迅速占领华北大地,使冀中人民处于日寇铁蹄之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1938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冀中发动群众,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把原来人民自卫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八路军三纵队,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为副司令员,孙志远为政治部主任。冀中军政组织建立后,广泛开展了平原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收复高阳、安新两县城,部队发展到六万人。冀中抗日烽火势不可挡,抗日英雄们频繁出击平汉铁路,攻克城镇,拔除敌伪据点。创建了抗日根据地的“黄金时代”。
1939年3月11日,八路军一二o师和地方武装力量,在贺龙、黄新廷的指挥下,在河间黑马张庄痛击日寇,歼敌131人,大大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同年4月,在河间的“齐会歼灭战”中,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大夫提出:“那里有枪声,就到那里去”的战斗口号,他率领医疗队在距战场仅3公里的屯庄小庙里,为从前线抬下的伤员做手术,连续紧张工作三天三夜,创造了69个小时抢救115名伤员的纪录。白求恩同志用他那全部心声奏出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的强音。冀中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率领下,一直活跃在冀中打击日寇。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大义凛然,在河间日本宪兵队绝食身亡。她是冀中人民最伟大的母亲,她那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永远昭示后人。解放战争期间,朱德总司令曾于1947年6月初和11月初两次驻扎在河间的后黑马村,指挥了“解放石家庄战役”、“青沧战役”、“清风店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