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A-100
仲壬基苯氧基乙酸
1.
The distribution of gallium(Ⅲ) from sulphuric acid solution with sec-nonylphenoxy acetic acid(CA-100) in kerosene has been investigat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研究了酸性含氧萃取剂仲壬基苯氧基乙酸在硫酸介质中萃取Ga(Ⅲ)的性能和机理。
2) sec nonylphenoxy acetic acid
仲壬基苯氧基乙酸
1.
The extraction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scandium from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n with sec nonylphenoxy acetic acid (CA 100), which is a novel organic extractant were studied.
研究了一种新型羧酸类萃取剂仲壬基苯氧基乙酸在盐酸体系中对钪 (Ⅲ )的萃取性能及机制。
2.
The extraction behavior of metal ions including Eu 3+ , Zn 2+ , Cd 2+ , Co 2+ , Ni 2+ , Cu 2+ , Mn 2+ , Mg 2+ from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a novel extractant, sec nonylphenoxy acetic acid(HA), in n heptane.
研究了仲壬基苯氧基乙酸在盐酸介质中对 Eu3+ ,Zn2 + ,Cd2 + ,Co2 + ,Ni2 + ,Cu2 + ,Mn2 + ,Mg2 + 等金属离子的萃取行为 ,考察了平衡水相酸度 ,萃取剂浓度等因素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得到了萃取平衡方程 。
3) sec-nonylphonoxy acetic acid
仲壬基苯氧基乙酸
1.
Research on extraction of UO_2~(2+) by sec-nonylphonoxy acetic acid;
新型羧酸类萃取剂仲壬基苯氧基乙酸萃取UO_2~(2+)的性能研究
4) sec-nonylphenoxy acetic acid
仲壬基苯氧基取代乙酸
1.
The solvent extraction of rare earths with mixtures of di-( 2-ethylhexyl ) phosphoric acid ( D2EHPA,H2A2) and sec-nonylphenoxy acetic acid ( CA100,H2B2) has been carried out.
考察了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H2A2)和仲壬基苯氧基取代乙酸(CA100,H2B2)混合体系在HCl介质中对15种镧系元素(除钷)及钇的萃取性能,计算了稀土元素间的分离系数,并比较了混合萃取体系与D2EHPA单独萃取体系对稀土元素的分离能力。
5) nonylphenoxyacetic acid
壬基苯氧基乙酸
6) sec-octylphenoxy acetic acid
仲辛基苯氧乙酸
补充资料:富永仲基
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思想家、无神论者。初名德基,后改为仲基,字子仲或仲子,号南关或蓝关,后改为谦斋。他生于大阪一个商人的家庭,自幼好学,10岁入大阪朱子学派的中心怀德堂,拜三宅石庵为师。少年时期就认为儒家经典有谬误,写出批判儒学的书《说蔽》(已失传),因此被老师开除。后受雇校订《大藏经》,趁机研究佛教约10年,因而精通佛典并且熟悉佛教思想发展史。最后开设私塾,从事教学和著述。去世时年仅32岁。
仲基富于批判精神,在短暂的一生中批驳了儒学、佛教和神道的基本思想。他对佛教的批判不同于儒家从道学角度出发,而使用历史方法。这在当时的日本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出定后语》(1745)一书中,他指出:佛教由小乘到大乘各派,是按照"加上的法则"发展的,即后起的思想扬弃以前的思想,并且加上一些新的内容,于是形成新的宗派;大乘佛教是后来的佛教徒臆造出来的,不是佛陀所说。他说"言有三物(人、世、类)",认识到思想、言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并且把这种认识作为方法论运用于对日本思想史的研究。在《翁之文》(1746)这本启蒙书中,他对儒学、佛教、神道作了综合的批判。他宣称,"道"与各国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有关,"言有物,道因此而分;国有俗,道因此而异"。在他看来,佛教是印度的"道",儒学是中国的"道",对日本都不适用,神道虽然一直是日本的"道",但是因为时代不同,也不能成为日本当时的"道",日本当时应该实行"诚之道"或"道之道"。
仲基的无神论思想影响深远。他写的《出定后语》成了排佛的重要著作,因而遭到佛教徒的猛烈攻击。
仲基富于批判精神,在短暂的一生中批驳了儒学、佛教和神道的基本思想。他对佛教的批判不同于儒家从道学角度出发,而使用历史方法。这在当时的日本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出定后语》(1745)一书中,他指出:佛教由小乘到大乘各派,是按照"加上的法则"发展的,即后起的思想扬弃以前的思想,并且加上一些新的内容,于是形成新的宗派;大乘佛教是后来的佛教徒臆造出来的,不是佛陀所说。他说"言有三物(人、世、类)",认识到思想、言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并且把这种认识作为方法论运用于对日本思想史的研究。在《翁之文》(1746)这本启蒙书中,他对儒学、佛教、神道作了综合的批判。他宣称,"道"与各国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有关,"言有物,道因此而分;国有俗,道因此而异"。在他看来,佛教是印度的"道",儒学是中国的"道",对日本都不适用,神道虽然一直是日本的"道",但是因为时代不同,也不能成为日本当时的"道",日本当时应该实行"诚之道"或"道之道"。
仲基的无神论思想影响深远。他写的《出定后语》成了排佛的重要著作,因而遭到佛教徒的猛烈攻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