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DDT
p'-DDT
1.
The Study on p,p'-DDT in the Drainage Area of Poyang Lake Using Tapl3 Model;
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鄱阳湖流域p,p’-DDT
2)  p'-DDT
p'DDT
3)  o,p'-DDT
o,p'-DDT
4)  o,p'-DDT
滴滴涕(DDT)msds(一)
5)  o,p'-DDT
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p,p'-DDT)
补充资料: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p,p'-DDT)

国标编号 61876
CAS号 50-29-3
分子式 C14H9Cl5
分子量 354.5
 
DDT化合物所有异构体都是白色结晶状固体或淡黄色粉末,无味,几乎无嗅;蒸汽压2.53×10-8kPa/20℃;闪点72-77℃;熔点108~109℃;沸点260℃;溶解性:DDT在水中极不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如下(g/100ml):苯为106,环已酮为100,氯仿为96,石油溶剂为4-10,乙醇为1.5;密度:1.55(25℃ );稳定性:DDT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分解。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当温度高于熔点时,特别是有催化剂或光的情况下,p,p'-DDT经脱氯化氢可形成DDE;危险标记 14(有毒品);主要用途:用作农用杀虫剂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轻度中毒可出现头痛、头晕、无力、出汗、失眠、恶心、呕吐,偶有手及手指肌肉抽动震颤等症状。重度中毒常伴发高烧、多汗、呕吐、腹泻;神经系统兴奋,上、下肢和面部肌肉呈强直性抽搐,并有癫痫样抽搐、惊厥发作;出现呼吸障碍、呼吸困难、紫绀、有时有肺水肿,甚至呼吸衰竭;对肝肾脏器损害,使肝肿大,肝功能改变;少尿、无尿、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等;对皮肤刺激可发生红肿、灼烧感、瘙痒,还可有皮炎发生,如溅入眼内,可使眼暂性失明。DDT一般毒性与六六六相同,属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对人和大多数其它生物体具有中等强度的急性毒性。它能经皮肤吸收,是接触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12℃以下,也有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DDT蒸气亦能引起中毒。对人不论是故意的或是过失造成大量服用时,即能引起中毒。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

150mg/kg,1次,婴儿经口,发现的最低致死剂量;
LD50113mg/kg,1 次,大鼠经口 LD50135mg/kg,1 次,小鼠经口
LD50 2500mg/kg,1 次,大鼠经皮 LD50 300mg/kg,1 次,兔经皮,LD50
LD50 35mg/kg,1 次,两栖动物,经皮下

亚急性毒性:

41~80mg/kg.d,狗经口,39至49个月内,全部死亡
21~40mg/kg.d,狗经口,39至49个月内,25%死亡
41~80mg/kg.d,猴经口,70天内,全部死亡

 水生生物毒性:

0.0001mg/L,3小时,水蚤,致死 0.0001mg/L,淡水鲑,致毒
0.0004mg/L,48小时,水蚤,LC50 0.001mg/L,96小时,胭脂鱼,致死
0.001mg/L,48小时,淡水鲑,致死 0.001mg/L,48小时,水藻,破坏光合作用
0.0021mg/L,48小时,鲈鱼,致死 0.0025mg/L,96小时,斑鳟,致死
0.003mg/L,4小时,小虾,致死 0.008mg/L,96小时,中弓鱼、鳟,致死
0.01mg/L,24小时,鳊鱼,致死 0.016mg/L,96小时,王大马哈鱼,致死
0.027mg/L,96小时,鲫鱼,致死 0.044mg/L,96小时,银鳟鱼,致死

慢性毒性:人群慢性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上腹及右肋部疼痛,并有头痛、头晕、肌肉无力,疲乏,失眠、视力及语言障碍、震颤、贫血、四肢深反射减弱等。有肝肾损害、皮肤病变、心脏有心律不齐、心音弱、窦性心动过缓、束支传导阻滞及心肌损害等。
致癌:11~20mg/kg.d,小鼠经口,2年,肝肿瘤危险性提高4.4倍0.16~0.31mg/kg.d,小鼠经口,2代,雄性肝肿瘤危险性增加2倍,雌性中未变。用DDT、DDE和DDD在小鼠中(在大鼠中也有可能)诱发出了肝肿瘤,但是关于这些肿瘤的意义尚存在着不同意见。根据目前现有的资料,还没有证据确证DDT对人类有致癌作用。Laws等(1967年)在一个DDT生产厂调查的大量接触DDT的35名工人,未发现有任何癌症和血液病。在工厂开办的19年中,工作人员从111名增至135名,未见1例癌症患者。美国从1942年开始大量使用DDT,根据其对肝及肝胆管癌总死亡率的结果,有明显下降趋势,从1930年的8.8降至1944年的8.4,至1972年为5.6(均按10万人为基数计数)。说明在使用DDT的数十年内也没有证据说明肝癌有所增长。
致畸:在DDT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对小鼠大鼠和狗的研究未显示有任何致畸作用。
致突变:现己有充分的证据证明,DDT在经和不经代谢激活的细菌系统中没有致突变作用,从哺乳动物实验系统(体内和体外)所得的证据尚无肯定的结论。并于DDT对人类的致突变性的意义亦尚不明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