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生物沉积膜
1)  SRB film
生物沉积膜
1.
Study of SRB film on the copper alloy surface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原子力显微镜应用于铜合金表面生物沉积膜特性的研究
2)  biocatalytic deposition
生物沉积
1.
A novel 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method was proposed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 mediated biocatalytic deposition of platinum followed by stripping voltammetric determination.
发展了一种基于纳米金介导生物沉积铂并以铂催化氢还原伏安法进行检测的高灵敏电化学免疫分析新方法。
3)  biodeposition
生物沉积
1.
Study on biodeposition by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太平洋牡蛎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
2.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and biodeposition of mussel Mytilus crassitesta;
厚壳贻贝的同化率及其生物沉积作用
3.
Biodeposition by the Zhikong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in Sanggou Bay, Shandong,Northern China;
桑沟湾栉孔扇贝生物沉积的现场测定
4)  biological deposit
生物沉积物
5)  origion sediment of 137Cs fallout
原生沉积物
6)  biogenic sediments
生源沉积物
1.
An integrated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biogenic sediments,foraminiferal abundance and icerafted detritus(IRD) of core M03 in the Chukchi Basin,western Arctic Ocean to investigate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biogenic componen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通过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M03孔晚第四纪以来生源沉积物,有孔虫丰度和冰筏碎屑(Ice-Rafted Detritus,IRD)的综合研究表明,海洋氧同位素(Marine Isotope Stage,MIS)7期以来,碳酸钙(CaCO_3)含量和浮游有孔虫丰度在间冰期的增加和冰期的降低,分别指示大西洋水输入的加强和减弱。
补充资料:海洋沉积生物
      体形较小、具有坚硬的介壳或骨骼并构成海洋生源沉积的海洋生物。海洋沉积生物是一个包括多个门类的海洋生态类群的统称,其主要成员为原生动物的有孔虫、放射虫、鞭毛虫;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节肢动物的介形虫;以及苔藓虫、颗石类、硅藻类。它们中有的终生营浮游生活,也有的营底栖生活。浮游种类大部分是远洋性的,种类虽少,但数量巨大,是构成世界各大洋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的主要生源成分;营底栖生活的种类繁多,自滨岸泻湖至深海盆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大陆架区,但对构成海洋沉积所起的作用,则远逊于浮游类群。
  
  研究简史  大致可分为 3个阶段:①萌芽阶段。早在公元前 5世纪,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就注意到用以筑成金字塔的岩石,主要由货币虫(Nummulites)组成。到了18世纪中叶,林奈记述了15种有孔虫。19世纪上半叶,学者们确定有孔虫为原生动物,作了系统分类;首次描述了放射虫,随后发表了一些著作。19世纪下半叶,科学家们建立了现代介形虫的分类系统,发表了研究有孔虫、放射虫等一系列报告。为海洋沉积生物的形态分类描述奠定了基础。②应用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勘探事业的需要促进了有孔虫、介形虫以及其他沉积生物(如硅藻)研究的迅速发展。在形态描述、分类、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类沉积生物的分类系统,并应用于石油地质工作上。③综合阶段。50年代下半叶以来,随着对世界各大洋大规模调查工作的进行,沉积生物研究发展很快,尤其是深海钻探计划的实施,使海洋沉积生物研究与现代海洋学、生态学、生物地层学、古海洋学和古气候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电镜的使用,扩大了对沉积生物超微结构的认识。因此,海洋沉积生物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类群和生态特性  可分为钙质沉积生物和硅质沉积生物两大类群。
  
  钙质沉积生物  构成海底钙质软泥的有机体。主要有浮游有孔虫、翼足类和超微的颗石类,另外还有介形虫和苔藓虫等。如果主要成分为浮游有孔虫壳,则称为抱球虫软泥;如?饕煞治碜憷?-异足类壳,则称为翼足类软泥。 颗石类普遍与浮游有孔虫或翼足类-异足类壳共存于远洋沉积物中,而且其数量远远超过前两类壳体。因此,上述两类软泥又分别称为浮游有孔虫-颗石软泥和翼足类-颗石软泥。
  
  钙质沉积生物绝大部分为暖水性种类。在北纬 45°与南纬 45°之间的暖水带远洋底部,钙质软泥最厚。估计世界三大洋海盆中浮游有孔虫-颗石软泥覆盖面积达1.2亿平方公里。翼足类-异足类介壳为文石质,一般在水深超过 2000米就溶解了,故三大洋海底翼足类-异足类软泥覆盖面积估计仅有 20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中大西洋隆脊、地中海、加勒比海、湾流系(北纬 25°~35°之间)、印度洋西部和东南太平洋。
  
  ① 有孔虫 (Foraminifera)。 属于原生动物的粒网虫纲(Granuloreticulosa), 除少数网足虫亚目(Allogromiida)的成员为淡水种外,其余全部生活于海洋。有浮游和底栖两大生态类群,种类繁多,已记录的约34000种。其中现代种约4600种,主要是底栖种,浮游的约40种。(图1)
  
  底栖有孔虫自滨岸潮间带至深海盆均有分布,以中、外陆架区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它们在陆架碳酸盐沉积的组成上,有时可占一定份量;但在深海沉积物的组成上,则不及 1%。随着深度的变化,底栖有孔虫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差异,能指示不同的深度,成为很好的海深指示生物。
  
  浮游有孔虫均是大洋性种类,它们的分布受大洋环境和水团的制约,其中在低纬度海域种类和数量最多。浮游有孔虫软泥分布在北纬45°与南纬45°之间的洋底,浮游有孔虫占这类软泥组成的30%以上,平均分布深度约3600米。浮游有孔虫的动物地理区系与太平洋、大西洋各大水团的分布范围颇为一致,两大洋的区系基本相对应,只在区系的种类组成上略有差异,如现在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区的紧格方球虫(Globoquadrina cong-lomerata)和六萃方球虫(G.hexagona),在最近一次冰期从大西洋消失了。浮游有孔虫能指示海流的方向和位置,是很好的海流指示生物,有的学者曾用以判别阿根廷沿岸流、巴西暖流与马尔文寒流的大致界限,以及南大西洋亚热带水与亚寒带水辐聚区的地理位置。根据浮游有孔虫壳体的旋向、壳壁孔的大小和密度等形态特征,可阐明海洋古气候的变化。
  
  ② 翼足类 (Pteropoda)和异足类(Heteropoda)。细小的浮游软体动物,属腹足纲(Gastropoda)。翼足类是后鳃亚纲 (Opisthobranchia)的一个目,包括真壳类(Euthecosomata)和假壳类(Pseudothecosomata)等,真壳类的壳体为文石质,能保存为化石。异足类则属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现代真壳翼足类约有38种,现代异足类约有32种,大多数为暖水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冷水种和深水种很少,螔螺(Limacina helicina)是典型的两极种。后弯螔螺 (Limacina retroversa)是亚寒带种。中国近海共发现翼足类35种和 6个变种,异足类有20种,都是暖水种,分布在南海和东海暖流区(图2)。
  
  ③ 颗石类 (Coccolithophorida)。超微单细胞生物,是自养性生物,有一对金褐色色素体和两根活动鞭毛,依靠鞭毛活动。现代颗石类有 150多种,除极少数种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外,都是大洋性浮游种,主要分布于大洋水体的真光层。在0~50米水层,密度最大,每升可达 5~50万个。它们繁殖迅速、产量甚高,是海洋生态系中的初级生产者。细胞体分泌极其微细的钙质盾板,称为颗石(Coccolith),大小仅1~15微米。这些颗石全部或部分地包裹在细胞表面,形成一个颗石球,平均直径 10~100微米。细胞死后,颗石球在沉降过程中解体成颗石,沉积于海底。颗石的形态多样,有十多种基本类型。颗石非常微小(图3),但因其数量浩大,是堆积成大洋底钙质软泥的主要成分。颗石类多数生活于暖水区(南纬40°至北纬40°),热带和亚热带的种数约比南、北亚寒带多 3倍。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对颗石类的研究迅速发展,颗石类化石被有成效地运用于新生代地层的划分。
  
  ④ 介形虫 (Ostracoda)。属于节肢动物的甲壳纲(Crustacea),其介壳一般呈长卵形、肾状或豆状,大小一般为0.15~2毫米,少数现代浮游种长达 25毫米,多数为具钙质介壳的底栖种。主要分布于近岸、内陆架浅海,少数种生活于深海,在淡水、半咸水也有分布。浮游的种类不多,介壳为几丁质,在一定水深即被溶解,不能保存于大洋沉积中。半深海-深海介形虫动物群,常被认为是世界性深海冷水圈动物群,一般分布于1000~1500米海底,水温在4~6°C。介形虫在地层学上可指示深水环境。
  
  ⑤ 苔藓虫 (Bryozoa)。苔藓虫的虫室多为钙质组成,虫体很微小,群体则结联成片,其骨骼在个别陆架区沉积中占一定比例。如在澳大利亚南岸外海苔藓虫骨骼是钙质砂沉积的主要成分。
  
  硅质沉积生物  构成硅质软泥的有机体。主要有硅藻和放射虫,还有硅鞭毛虫类。在北纬 40°以北的北太平洋亚寒带,水深4000~7000米的洋底,和大约在南纬50°~60°之间的南亚寒带、水深约4000米的洋底,都覆盖着硅质软泥。其中南亚寒带海域沉积物所含的硅藻壳量比北太平洋高。三大洋硅藻软泥的覆盖面积约为3100万平方公里;放射虫软泥的覆盖面积约为 70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赤道海域水深超过4000~5000米的海盆。
  
  ① 硅藻 (Bacillariophyceae)。具硅质藻壳的单细胞藻类,容易保存。现代硅藻和古硅藻共约有 600属、2万种,其中现代种约占1/4。硅藻壳大小差异很大,从几微米至近2毫米,大多数在10~100微米。依藻壳的形状可分为辐射硅藻和羽纹硅藻两大类。辐射硅藻的纹饰呈辐射对称形,绝大多数为浮游种;羽纹硅藻的纹饰沿中线两侧对称,多数为底栖种。在深海沉积中的硅藻壳,最主要的是圆筛藻(Coscinodiscus)(图4)、弯角藻(Eucampia)和根管藻 (Rhizosolenia)。暖水性硅藻壳体大而薄,冷水性硅藻壳体则小而厚。硅藻的数量在赤道区远少于寒带、亚寒带。在世界许多白垩纪和第三纪油田地层中,常发现丰富的硅藻化石群。
  
  ② 放射虫(Radiolaria)。属于原生动物的辐足虫纲(Actinopoda),包括等幅骨虫(Acantharia)、泡沫虫(Spumellaria)、 罩笼虫(Nassellaria)、 稀孔虫(Phaeodaria=Tripylea) 和分类地位尚未十分确定的棒矛虫(Sticholonche)等类。等幅骨虫骨骼的成分为硫酸锶,稀孔虫骨骼为硅和有机质的混合物,两者的遗骸在深水中均易于溶解;泡沫虫和罩笼虫骨骼成分为二氧化硅蛋白石,可保存在大洋沉积物中。已记录的放射虫现代种及化石种达7180种。从大洋表层至几千米深水层均有分布,分广深性种和狭深性种;其种类和数量在热带和大洋环流区最为集中,尤以水深25米到数百米的水层数量最多,可达820万个/米2。表层种骨骼壳棘刺多、饰物繁杂;深层种棘刺和饰物都较简单,骨骼壳较坚实(图5)。放射虫是海流、水团和水层深度的良好指示生物。60年代末以来,新生代放射虫地层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在热带大洋区从古新世至更新世可划分出若干放射虫带。
  
  ③ 硅鞭毛虫类(Silicoflagellata)。是微小的(20~100微米)单细胞生物,前端有一活动鞭毛,由圆盘形或半圆形的空心硅质骨架承载整个细胞质团,含有金褐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其线状伪足亦可摄食,是自养性兼异养性的混养性生物。主要生活于大洋 0~300米水层,分布广,在高纬度大洋中数量较多。现代有58种。暖水性的网络硅鞭毛虫(Dictycha)与冷水性的光端硅鞭毛虫(Distephanus)的比率,可用以研究古气候的变化。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