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cumulation condition
储集条件
1.
Study of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accumulation condition of oolitic beach gas reservoir in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the east of Sichuan;
川东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控制因素及其储集条件研究
2) Reservoir Conditions
储集条件
1.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oil-g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ngfosi Formation and Dalazi Formation of the main exploration strata are emphatically discussed Meanwhile,the oil-producing conditions,reservoir conditions,migratory conditions and "generating,reservoir,covers" assemblage are set forth in this pape
本文着重讨论主要勘探目的层铜佛寺组、大拉子组的沉积相 ,阐述了延吉盆地的生油条件、储集条件、运移条件及生、储、盖组
3) reservoir and sealed condition
储集与封盖条件
5) storage condition
储藏条件
1.
Effects of storage condition on the quality of constringent hops
储藏条件对压缩酒花品质的影响
2.
The effects of storage condition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hops of the varieties SA-1,Chinook,Nugget,Macro Polo and Tsingdao flower were studied.
研究了香型啤酒花扎一(SA-1)和苦型啤酒花奴革特(Nugget)、齐洛克(Ch inook)、马可波罗(M arco Polo)、青岛大花(Tsingdao flower)5个啤酒花品种在不同的储藏条件下其化学组成的变化。
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 on the bitter substance of Hop pellets were studied.
研究了颗粒酒花马可波罗在不同的储藏条件下其苦味物质的变化。
6) gas storage condition
储气条件
1.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as storage conditions caused by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including the gas permeability of the wall rock,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embedded depth of the coal seam, and the moving situation of the ground water, etc.
指出围岩透气性、地质构造、煤层埋藏深度、地下水活动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储气条件制约了煤层中的瓦斯含量,介绍了瓦斯喷出(突出)的分类,分析了固庄煤矿12#煤层瓦斯异常分布区的状况并得出了有用的结论。
补充资料:储集层
具有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也称储集岩。它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储集层必须具备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空间和能使油气流动的条件。如储集层中储存了油气则称含油气层。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沉积岩(主要是砂岩、灰岩、白云岩),只有少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岩浆岩和变质岩。储集层是控制油气分布、储量及产能(给出石油、天然气的能力)的主要因素。
孔隙性 储集层的孔隙(包括裂缝和孔洞)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地壳中不存在没有孔隙的岩石,但是不同的岩石,其孔隙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储存油气的数量。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用孔隙度(孔隙率)来表示,即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自然界岩石的孔隙有连通孔隙和不连通孔隙。此外,孔隙的大小也是直接影响油气在其中流动的重要因素。岩石的孔隙按其大小(孔隙直径或裂缝宽度)可分为3类:
①超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大于 0.5毫米或裂缝宽度大于0.25毫米的孔隙。这种孔隙中的流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未胶结或胶结疏松的砂岩层孔隙大部分属此类。
②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毫米之间,或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毫米之间的孔隙。在这种孔隙中的流体,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不能自由流动。要使流体在其中流动,需要有明显的超过重力的外力去克服毛细管阻力。一般砂岩的孔隙属于此类。
③微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小于0.0002毫米,或裂缝宽度小于0.0001毫米的孔隙。要使这种孔隙中的流体流动,需要非常高的剩余压力梯度,这在地下油层条件下一般是达不到的。因此,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无意义。一般泥岩、页岩中的孔隙属于此类。
那些不连通的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对油气的储集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那些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才是有效的油气储集空间,即有效孔隙。有效孔隙度 (Pe)是指岩石有效孔隙体积(Ve)和岩石总体积(Vt)之比
砂岩有效孔隙度变化在 5~30%之间,一般为10~20%;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小于5%。
渗透性 储集层的另一特性是流体在孔隙中流动的能力,也就是储集层的渗透性。它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储集层渗透性决定了油气在其中渗滤的难易程度,它是评价储集层产能的主要参数。
岩石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表示。实验表明,当单相流体通过孔隙介质沿孔隙通道呈层状流时,遵循直线渗滤定律,即达西公式
液体通过孔隙介质的流量(Q)与两端的压力差(△P)和横截面积(F)成正比,而与液体的粘度(μ)和孔隙介质的长度(L)成反比。系数K为渗透率。
应用达西公式,在单相条件下求得的渗透率为绝对渗透率。而储集层的孔隙常为两相(油-气、油-水、气-水),甚至三相(油-气-水)流体共存,各相流体彼此干扰和互相影响。在二相或三相条件下,某一相的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是有差别的,为此提出了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有效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的渗透率,分别用K0(油)、Kg(气)、Kw (水)表示。相对渗透率为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为该相完全饱和的渗透率)之比值。分别用 Kg/K、K0/K、KW/K表示气、油、水的相对渗透率。
参考书目
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86。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教研室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北京,1979。
孔隙性 储集层的孔隙(包括裂缝和孔洞)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地壳中不存在没有孔隙的岩石,但是不同的岩石,其孔隙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储存油气的数量。岩石孔隙发育程度用孔隙度(孔隙率)来表示,即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自然界岩石的孔隙有连通孔隙和不连通孔隙。此外,孔隙的大小也是直接影响油气在其中流动的重要因素。岩石的孔隙按其大小(孔隙直径或裂缝宽度)可分为3类:
①超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大于 0.5毫米或裂缝宽度大于0.25毫米的孔隙。这种孔隙中的流体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未胶结或胶结疏松的砂岩层孔隙大部分属此类。
②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毫米之间,或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毫米之间的孔隙。在这种孔隙中的流体,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不能自由流动。要使流体在其中流动,需要有明显的超过重力的外力去克服毛细管阻力。一般砂岩的孔隙属于此类。
③微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小于0.0002毫米,或裂缝宽度小于0.0001毫米的孔隙。要使这种孔隙中的流体流动,需要非常高的剩余压力梯度,这在地下油层条件下一般是达不到的。因此,对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无意义。一般泥岩、页岩中的孔隙属于此类。
那些不连通的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对油气的储集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那些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才是有效的油气储集空间,即有效孔隙。有效孔隙度 (Pe)是指岩石有效孔隙体积(Ve)和岩石总体积(Vt)之比
砂岩有效孔隙度变化在 5~30%之间,一般为10~20%;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小于5%。
渗透性 储集层的另一特性是流体在孔隙中流动的能力,也就是储集层的渗透性。它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储集层渗透性决定了油气在其中渗滤的难易程度,它是评价储集层产能的主要参数。
岩石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表示。实验表明,当单相流体通过孔隙介质沿孔隙通道呈层状流时,遵循直线渗滤定律,即达西公式
液体通过孔隙介质的流量(Q)与两端的压力差(△P)和横截面积(F)成正比,而与液体的粘度(μ)和孔隙介质的长度(L)成反比。系数K为渗透率。
应用达西公式,在单相条件下求得的渗透率为绝对渗透率。而储集层的孔隙常为两相(油-气、油-水、气-水),甚至三相(油-气-水)流体共存,各相流体彼此干扰和互相影响。在二相或三相条件下,某一相的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是有差别的,为此提出了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有效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的渗透率,分别用K0(油)、Kg(气)、Kw (水)表示。相对渗透率为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为该相完全饱和的渗透率)之比值。分别用 Kg/K、K0/K、KW/K表示气、油、水的相对渗透率。
参考书目
钟祥主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86。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教研室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