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低等水生生物
1)  lower hydrobiont
低等水生生物
1.
Recent-year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wax consists of not only high-molecular-weight normal alkane, but also isoalkane, naphthene and olefin; and the origin of wax is not only from high plant, but also lower hydrobiont and lacustrine algae which are as important contributors to the wax.
并认为蜡不仅仅源于高等植物,低等水生生物和湖相藻类对蜡也是重要贡献者。
2)  unicellular lower eukaryote
低等生物
3)  primary eukaryote
低等真核生物
1.
RNA trans-splicing in many primary eukaryotes has been found,and testified, since it was discovered from splicing of RNA of variable surface glycoprotein (VSG) in trypanosome.
从锥虫可变表面糖蛋白 ( VSG)中发现反式剪接以来 ,已经发现很多低等真核生物体内都存在这种剪接形式。
4)  macrophyte [英]['mækrəfait]  [美]['mækrə,faɪt]
水生高等植物
1.
Macrophyte-Phytoplankton Relationship and Lake Trophic Status;
水生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关系和湖泊营养状态
2.
Effects of Macrophyte on the lake ecosystem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to other biology are analysed in many aspects,and the optimum biomass of macrophyte in the lake ecosystem is discussed from cover rate,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plants.
从多种角度分析了水生高等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并从覆盖率、群落结构、植物配比等角度讨论了湖泊水生高等植物的最佳保有生物量。
5)  macrophytes
水生高等植物
1.
It is found that the local macrophytes, for example, the Nymphoides peltata, Trapa sp.
1997- 1999年连续 3年对太湖北部围隔实验区水生植被自然修复过程的观测表明 ,大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滨岸水域 ,通过实施围隔保护等途径 ,土著水生高等植物如荇菜、菱等能够在次生裸区水域自然修复生长 。
2.
From the late autumn to the early winter, several macrophytes were introduced to our newly constructed enclosures in a eutrophic lake.
借助物理生态工程技术 ,秋末冬初在重富营养化湖泊中新建的 10 0 0m2围隔内 ,引种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利用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及人工干预 ,若干种水生高等植物不仅能够引种存活 ,而且能够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 。
6)  aquatic macrophytes
高等水生植物
1.
Studies on allelopathy of aquatic macrophytes on Synahocystis sp.;
高等水生植物对集胞藻(Synahocystis sp.)的化感作用研究
2.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of aquatic macrophytes;
环境因素对湖泊高等水生植物生长及分布的影响
补充资料:水生生物对污染的抗性
      抗性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恶化的抵御能力。生物由于物种本身的遗传性所具有的抵御能力称为天然抗性;生物为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抵御能力称为获得性抗性。水生生物对环境污染也具有抗性。不同种生物对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天然抗性。如鲑科鱼类对毒物的抵抗能力就比鲤科鱼类低得多。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毒物的抗性也不一样。很多鱼类在卵黄囊刚刚消失的鱼苗阶段,对毒物最敏感,抗性最小;相反,未孵化出膜的鱼卵,对大多数毒物都是很不敏感的。
  
  中国在 50年代就有人指出重复使用DDT和六六六杀灭鱼池中有害生物,会使这些生物对毒物的忍受能力逐步提高。美国在1963年以后先后发现密西西比河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等 6种鱼类对20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通过对仅具有天然抗性的种群的抗污能力和具有获得性抗性的种群的抗污能力的对比试验,证明后者的抗污能力比前者最少大两倍,最多可达2500倍。鱼类对杀虫剂还出现"交互抗性"现象,即在对接触过的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同时,对未曾接触的、但结构相似的杀虫剂也表现出抗性。抗性种群体内往往有极高的毒物残留量,如美国发现一种小鱼──欧鳊,其抗性种群体内的异狄氏剂含量超过"敏感"种群60倍。
  
  水生生物中出现抗性种群,使人们担心会引起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大量体内有高残毒的水生生物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放大,会使肉食性鱼类体内积累更多的污染物,陆生生物吃了这些鱼类,会引起严重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不能适应这样大毒性的"消费者"将逐渐消失。人类食用这些高残毒的鱼类后,健康会受到危害。
  
  抗性产生的机制还不清楚,科学家们正在从生理、生化、形态、生态等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最根本的还是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种群的分化。
  
  

参考书目
   张宗炳:《昆虫毒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58。
   C.A.Edwards, Environment Pollution by Pesticides,Plenum Press,London,197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