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明代《山海经》的《赤雅》,其主体是先秦至明代中原各史书所载南方各族神话、传说、故事以及与南方民族风物相关的中原古籍及名士的诗词、典故、题词、摩崖石刻、引言和邝露个人受广西壮瑶民族风情激发而创作的散文、诗词,它是古代壮瑶等南方民族民间文学之集大成,在中原产生不小影响,说明民族文学具有很强的辐射力。此书又是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之合壁,足见我国南方各民族间关系之密切。
《赤雅》一时被誉为明代的《山海经》,可与《西京杂记》媲美。这是一部汇集几千年南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奇书,一部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结晶。
邝露,南海人,字谌若,号海雪,生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二次攻陷广州时,被害于居所“海雪堂”,(注:屈大均:《广东新语》。)时年47岁。邝露早年因被革除功名而流落他乡。在广西期间,迷恋于桂林山水,作客于云duǒ@①山寨,浔江两岸,桂江诸奇,左右江畔,壮村瑶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所见所闻,秘闻殊俗,遣于笔端,得194条,汇集而成《赤雅》一书,凡三卷。赤谓南方,本为火的颜色,表示炎热,《宋书·符瑞志上》云:“有景云之瑞,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即南方,雅即雅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注:《论语·述而》。)指规范的语言,后称注疏、训诂为雅,故有《尔雅》、《广雅》诸书。由此可知,《赤雅》意为对南方风物的记叙、注疏、训诂,也就是对南方风物的叙述和诠释。
《赤雅》的结构,卷一记各土司以及各部落、各部族、各民族的制度、风俗;卷二记述岭西山川古迹;卷三记述物产及杂录,每卷又分为若干单元。卷上60条,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广西少数民族府州县的“四府三十七州”形势、畛域、割据,“似三家六分之类”,“如列国割地献城之例”,土司之间“虽暴寡凌弱,割杀夺略,终莫能越其尺寸”,各有一定地域。复述土司的世胄、土司与土民之等级划分。对于土司法制尤其兵制兵法,作者给了相当的关注,述及兵制、士兵队伍结构、指挥系统、阵法、战法、军规、军纪、赏罚和各种武器。第二部分占了多半,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壮、大良、瑶、伶人、仡人、僚、水人、侗人、苗、巴人、蜒人、马人、木客(汉人)及乌蛮国、西原蛮、广源蛮等众多民族、部族、部落的分布及其饮食、婚嫁、服饰、祭奠、居住、卜岁、渔猎、歌舞、音乐、不落夫家、山野交媾、谢罪等一系列风俗,绘声绘色,极具神秘色彩。
卷中以“山川略证”总其题,下含山、洞、水三部分。山包括名山、神山、火山以及与山相关的山道、关隘。以山之形状又有石人山、独秀山、叠彩山、屏风山、穿山之别,因传说则有尧山、中隐山、龙隐山、虞山、九嶷山等等。北至严关,南达日南。洞本为山之一部分,大约因岭西奇洞遍布,视为单独一景,一口气列了十多条,举凡岭西著名洞天,诸如勾漏洞、七星洞、水月洞、立鱼岩、玩珠洞,尽收其中。水包括江河、湖泊、运河、奇泉、名井,涉及到越南北部的左江支流、右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漓江、海洋河、灵渠、邕江、浔江、郁江,涉及到壮、瑶、侗、水、毛南、仡佬、水、布依、彝、仫佬等少数民族地区。卷中文笔流畅,文辞瑰丽,有浓郁的文字色彩。
卷三是全书最多的部分,多达80多条。它包括鸟、兽、虫蛇、鱼、特产、文物、古迹、瘴及一些杂记,而以物产为主。鸟类中涉及到传说中的六种凤凰、鹩、鸩、王母、天鸡、sù@②shuāng@③、深掘等珍禽,皆不多见。兽类中有猩猩、狒狒、子路(熊)、@④牛、肉翅虎、祸斗、白貘、懒妇等异兽,单是从名称上看,多为珍奇。蛇类既有现实中存在的蚺蛇、青蛇、赤蛇、白蛇、乌蛇,也有传说中的王虺、青蛇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