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0)Ar/~(39)Ar dating
~(40)Ar/~(39)Ar定年
2) ~(40)Ar-~(39)Ar dating
~(40)Ar-~(39)Ar定年
3) Ar-Ar dating
~(40)Ar/~(39)Ar 定年
4) ~(40)Ar~-~(39)Ar dating
~(40)Ar~-~(39)Ar定年
5) Alatao Mountians
~(40)Ar-(~39)Ar定年
6) muscovite 40 Ar/ 39 Ar dating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华尔胥居士(ManriceO'C.Walshe)(191?~198?年)
【华尔胥居士(ManriceO'C.Walshe)(191?~198?年)】
华尔胥先生(Mr.ManriceO'C.Walshe)曾任伦敦大学德文研究院副院长,和兼任伦敦佛教会副会长,同时又是英国排行第三位的佛教伟大领袖。
也许是他的母亲对禅学有兴趣,也有可能是由于领悟到生活的空虚,使得他在年届四十之时便成为一个佛教徒。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对他有意皈依任何宗教的思想,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影响;但是他母亲信仰的禅学,使他的思想倾向于诊断、分析和批评人生和宗教因果的意义,那种宗教给予他真实意义去了解所发生的事。无论如何,在他读完那本韩福瑞斯先生所写名为“佛学”的书以后,成为一个佛教徒,于是把上座佛法视为最有意义和现实的学问。
事实证明,他成为佛教徒的主因,是不满足于没有其他宗教能给于人生问题的正确回答;同时他亦完全的证实,佛学有各种解答人生的问题。在上座佛法中,转世之事好像是极有可能的道理,而对他来说,由上座佛法的解释一个所想像的自己并不真实,这正可以代表出是基本的道理。
他所遇见的第一个比丘──缅甸的比丘释达拉,在他的印象中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位比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伦敦,那时他对那回事感到特别有鼓励和决心,那比丘是华尔胥先生于1952年至1953年之间在某处地方所遇见的。后来更进一步,他和僧伽运动中的英国分会往来,那分会是由迦毗拉瓦度法师组织的。
那个运动后来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不成功。当在闲暇之时,他喜欢出来参加佛教的活动,在华尔胥先生方面并不为什么,只是出于一种自愿的信念。因为想真正的了解佛教的宗派,即使在他的假日都把整个时间化在缅甸、日本、泰国等佛教国家里。
当他自1965年至1970年在日本逗留期间,他访问过不少的寺庙,和各宗的长老讨论的问题,使他能够了解到许多的宗派,尤其在禅宗方面更有了深度的认识。同时他又抱歉地说,上座佛法在日本不盛行。当在泰国访问之时,又和各宗的领袖讨论过佛教多方面的问题。在缅甸时也是如此,不过他很欣慰地知道,那里仍有上座佛法存在。当1970年第二次到日本之时,和各宗的长者讨论了很多极有益的问题,由认识禅宗和天台宗,进而窥见大乘佛教。在日本,什么宗都有,只是没有上座佛教。
他拿出两尊释迦佛像给我看,那是泰国副僧王和曼谷皇冕佛教大学(那是泰王创办的比丘大学)的秘书送给他作为纪念的。无疑地,那些都是外国进口最佳的雕刻品。
许多人都承认华先生是最优良的佛学演说家。真的,他的口才出众,处处把握重点。同时以逻辑学来作合理的批评,因为那里需要传播些关于神话、迷信和类似的遐想。从波林利工艺学院的学生代表中写来一封信,那是在他1972年5月18日的一次演说后收到的。他的演说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助于生起信仰的反应,于是大家赞美他是口才最好的演说家。
他已经出版了两本书,那是“今日的佛学”和“佛教思想的小径”。另外有法轮出版社的精选论文,那是由那雅那波尼卡摩诃上座主编的。他主编“僧伽”月刊、罕布斯忒的“研究中心”。他又是马拉拉色迦拉博士主编“佛学百科丛书”的撰稿员。
在西方关于佛学的冲击,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他说,在任何情形之下,各学校中的佛教徒,将来的佛教徒,或倾向于佛教的佛教徒,现在在英国都增加了尊敬。他们开始发现佛学在西方人之中的确代表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它既不能像风景画般地让人欣赏或嗜好,也不能当作是失望的哲学和命运学。事实上它有些东西有关个人的──这些东西可能满足理智或情绪方面的。
那真是情绪的满足,只能从深度的训练中获得,那就是说,藉禅定的方法:情绪的满足事实上比较低的形式是从佛学所教导及科学(无论是心理与生理)今天所发现二者之间更为协调中来。
华尔胥先生(Mr.ManriceO'C.Walshe)曾任伦敦大学德文研究院副院长,和兼任伦敦佛教会副会长,同时又是英国排行第三位的佛教伟大领袖。
也许是他的母亲对禅学有兴趣,也有可能是由于领悟到生活的空虚,使得他在年届四十之时便成为一个佛教徒。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对他有意皈依任何宗教的思想,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影响;但是他母亲信仰的禅学,使他的思想倾向于诊断、分析和批评人生和宗教因果的意义,那种宗教给予他真实意义去了解所发生的事。无论如何,在他读完那本韩福瑞斯先生所写名为“佛学”的书以后,成为一个佛教徒,于是把上座佛法视为最有意义和现实的学问。
事实证明,他成为佛教徒的主因,是不满足于没有其他宗教能给于人生问题的正确回答;同时他亦完全的证实,佛学有各种解答人生的问题。在上座佛法中,转世之事好像是极有可能的道理,而对他来说,由上座佛法的解释一个所想像的自己并不真实,这正可以代表出是基本的道理。
他所遇见的第一个比丘──缅甸的比丘释达拉,在他的印象中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位比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伦敦,那时他对那回事感到特别有鼓励和决心,那比丘是华尔胥先生于1952年至1953年之间在某处地方所遇见的。后来更进一步,他和僧伽运动中的英国分会往来,那分会是由迦毗拉瓦度法师组织的。
那个运动后来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不成功。当在闲暇之时,他喜欢出来参加佛教的活动,在华尔胥先生方面并不为什么,只是出于一种自愿的信念。因为想真正的了解佛教的宗派,即使在他的假日都把整个时间化在缅甸、日本、泰国等佛教国家里。
当他自1965年至1970年在日本逗留期间,他访问过不少的寺庙,和各宗的长老讨论的问题,使他能够了解到许多的宗派,尤其在禅宗方面更有了深度的认识。同时他又抱歉地说,上座佛法在日本不盛行。当在泰国访问之时,又和各宗的领袖讨论过佛教多方面的问题。在缅甸时也是如此,不过他很欣慰地知道,那里仍有上座佛法存在。当1970年第二次到日本之时,和各宗的长者讨论了很多极有益的问题,由认识禅宗和天台宗,进而窥见大乘佛教。在日本,什么宗都有,只是没有上座佛教。
他拿出两尊释迦佛像给我看,那是泰国副僧王和曼谷皇冕佛教大学(那是泰王创办的比丘大学)的秘书送给他作为纪念的。无疑地,那些都是外国进口最佳的雕刻品。
许多人都承认华先生是最优良的佛学演说家。真的,他的口才出众,处处把握重点。同时以逻辑学来作合理的批评,因为那里需要传播些关于神话、迷信和类似的遐想。从波林利工艺学院的学生代表中写来一封信,那是在他1972年5月18日的一次演说后收到的。他的演说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助于生起信仰的反应,于是大家赞美他是口才最好的演说家。
他已经出版了两本书,那是“今日的佛学”和“佛教思想的小径”。另外有法轮出版社的精选论文,那是由那雅那波尼卡摩诃上座主编的。他主编“僧伽”月刊、罕布斯忒的“研究中心”。他又是马拉拉色迦拉博士主编“佛学百科丛书”的撰稿员。
在西方关于佛学的冲击,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他说,在任何情形之下,各学校中的佛教徒,将来的佛教徒,或倾向于佛教的佛教徒,现在在英国都增加了尊敬。他们开始发现佛学在西方人之中的确代表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它既不能像风景画般地让人欣赏或嗜好,也不能当作是失望的哲学和命运学。事实上它有些东西有关个人的──这些东西可能满足理智或情绪方面的。
那真是情绪的满足,只能从深度的训练中获得,那就是说,藉禅定的方法:情绪的满足事实上比较低的形式是从佛学所教导及科学(无论是心理与生理)今天所发现二者之间更为协调中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