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古气候
1)  paleoclimate ['pæliəu,klaimit]
古气候
1.
Compostion of Carbon Isotopes in Soil Carbonates and Paleoclimate Recoreds of The Late Holocene in the West of Jilin,China;
吉林西部全新世晚期土壤碳酸盐中碳稳定同位素记录的古气候信息
2.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paleoclimate significance of elements in the Qianjiang formation, Qianjiang depression;
潜江凹陷潜江组元素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3.
Numerical modeling in paleoclimate study:Progress and problems;
古气候数值模拟:进展评述
2)  palaeoclimate
古气候
1.
Effect of palaeoclimate change at the late Cretaceous period on lithologic sequences in Songliao basin;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古气候变化对层序发育的影响
2.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s of Pleistocence from Shanghai Region and Its Palaeovegetation and Palaeoclimate;
上海地区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3.
A δ~(13)C record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lacustrine sediments of the core ZHJfrom Lake Caohai and its palaeoclimate implications;
草海ZHJ柱样沉积物有机质的δ~(13)C记录及其古气候信息
3)  paleo-climate
古气候
1.
Predicting Paleo-climate Since 140 Ma B.P. by Experiment of Carbon Isotope in Loess;
用洛川黄土中碳同位素重建140万年以来古气候
2.
Using the function, paleo-climate parameters of Yunshu peat profile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paleo-climate evolution is then divided into 7 stages: warm-cold-warm-clod-warm-cold-warm.
根据泥炭表土植硅体分析和气候气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泥炭表土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并将之用于榆树泥炭剖面的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近3000a来的古气候参数值,并将之暖—冷—暖—冷—暖—冷—暖7个阶段。
3.
The authors introduce and summarize some important progress made in paleo-vegetation and paleo-climate researches,especially the recognition of biological origin,reconstruction of paleo-vegetation, paleo-temperature and climatic change.
与古植被、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正构烷烃分子化石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的研究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和关切的环境科学问题之一,这一研究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  ancient climate
古气候
1.
Ancient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by means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reflected by these changes.
利用不同时段孢粉类型及数量变化所反映的森林生态环境,重塑了不同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2.
By means of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petrified wood,other plant fossils and rock groups,some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limate in SE China are .
根据浙江省新昌硅化木的分布与特点,应用硅化木记录的可知性和植物学的类比原理,通过该地区硅化木、其他植物化石和岩性组合等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早白垩世新昌盆地南洋杉型木的生态环境,以此研究该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古气候主要特征。
3.
there is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ancient climate and geography environment in prehistoric myth.
史前神话包含了若干极其重要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信息。
5)  palaeo-climate
古气候
1.
We have researched the forming condition of gas hydra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oceanography,palaeo-climate,sedimentary environment,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从物理海洋、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构造环境分析入手,研究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
2.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hytolith percentage,warmth index and grass cover index demonstrate that there occur 3 assemblage zones in response to palaeo-vegetation and palaeo-climate changes in mid-late Pleistocene,respectively.
在温暖指数和草本覆盖指数计算基础上,获得了中—晚更新世以来的3个古植被、古气候演化组合带;运用植硅体和分子化石的相关指标(C21-/C22+、C23/C30)揭示了洪积扇红土沉积时期的植被与气候信息,即间冰期气候暖湿,风化作用强,降水较多,高等草本植物繁盛;而冰期时气候干凉,风化作用弱,降水减少和地下水位降低等则有利于洪积扇体上木本类植被发育。
6)  Paleoclimatology [英]['peiliəu,klaimə'tɔlədʒi]  [美][,pelɪo,klaɪmə'tɑlədʒɪ]
古气候学
1.
Some of students apply the Colorimetric into Geosciences as the index of paleoclimatology,and got quite good results,and their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re inspired.
部分学生将色度学的知识应用到地质学领域去解决古气候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补充资料:古气候
      指现代气候以前的气候,包括历史气候和地质时期气候(见气候变迁)。在地质学上,指地质时期气候。古气候的研究,在地理学和气象学上,对于了解气候变迁、现代气候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有重要作用;在地质学上,对于地层划分和对比,地壳演化研究以及矿产资源成因和探测都有指导意义。
  
  研究简况  地球气候变迁遗留的痕迹很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通过对延州(今陕西省北部)化石的观察,提出在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在"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1686年,英国R.胡克根据波特兰角的海龟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认为该地过去气候曾经是比较温暖的。1840年,瑞典J.L.R.阿加西根据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堆积,第一次提出地球气候史上曾出现过冰期气候。20世纪初,德国A.彭克和E.布吕克纳著《冰川时期的阿尔卑斯山》,将阿尔卑斯山第四纪大冰期划分为4个冰期(后又划分成5个冰期)。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古气候进行了研究。中国竺可桢曾对历史气候作了大量研究,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72)一文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普遍注意。
  
  研究方法  地球上仪器观测的气候记录,最长不过二、三百年。有两类资料可以把气候记录延长到没有仪器观测的年代:一类是历史资料,如考古发掘物、历史文献等;另一类是各种天然气候记录,包括树木年轮(见年轮气候学)、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地理因子变迁的痕迹等。这些天然气候记录有连续的,也有间断的,其适用的地理范围、研究的时期及在气候上的意义也都不相同。时期愈早,古气候记录愈少。
  
  地质时期气候研究主要包括寻找古气候证据和确定证据年代(称为断代技术)两个步骤。前者采用地质学方法、地理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物理学方法)等。地质学方法是根据生物生存条件、岩层和沉积矿床的形成与气候的关系,通过对地层中生物化石和沉积物等特性的研究,阐明地质时期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例如:煤层的存在,可以推断为湿润气候;出现珊瑚礁,可推断为温暖气候;有石膏、岩盐,可推断为干燥气候。此外,通过地层中植物孢粉判别母体植物的种属,可推测过去的植被及其相应的气候。地理学方法主要是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如海平面的升降、河流和湖泊水位的变化、冰川和雪线的进退、沙漠和冻土以及森林等界限的推移,用以估计相应的气候演变。同位素方法是利用元素同位素含量和比值来推测过去气候的温度,其中以氧同位素方法应用最广。例如,利用氧同位素比值可以测定极地冰原不同冰层形成时的温度状况。自然界的氧有氧-16、疡-17、氧-18三种同位素。在冰层形成时,气温越低,其中氧-16和氧-18的比值越高。因此,可以根据氧-16和氧-18比值的变化,了解第四纪海面温度的变化。氧同位素方法同样可用于测定钟乳石和树木年轮形成时的温度。利用碳-13和碳-14的比值,也可推测过去的温度,但应用不太广泛。
  
  断代技术是确定各种证据形成的顺序和年代。可分为相对断代和绝对断代。相对断代只说明证据在形成时间上的新老顺序,主要依据古生物方法加以划分,如孢粉断代、地层学断代等。绝对断代是明确给出证据形成的绝对年代,主要是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加以测定的。
  
  历史气候研究主要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物中关于气候的证据,分析历史时期的气候状况。
  
  气候史  地球起源以来的约46亿年中,气候曾发生过多次巨大变化。现在人们还无法了解地球早期的气候状况,只能通过某些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推测约20亿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前寒武纪以来,至少出现过多次全球性的大冰期。
  
  一般认为,对地质时期温度的估计从中生代(距今2.3~0.67亿年)起才比较可靠。据H.弗洛恩估计,中生代时的年平均温度在两极附近为8~10℃,低纬度热带地区为25~30℃。
  
  新生代(距今约6700万年以来)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中纬度温度缓慢地下降(见图),而热带地区却无明显变化。它导致南极洲冬季降雪,山岳冰川逐渐增加,大洋底水温下降。大约在距今500万年以前,南极地区已出现冰盖。到250万年前,北半球冰岛等地区也开始出现山岳冰川,以后格陵兰等地的现代冰川又相继形成。于是,地球气候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大冰期,即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开始时间有很大争论,但多数人认为始于距今 200万年以前。第四纪气候是以大陆冰盖和中、高纬度山岳冰川为主要特征,统称为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内,依据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出几次冰期和间冰期。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划分的冰期有所不同(见冰期)。
  
  第四纪中以里斯冰期的冰川作用最为强烈,当时地球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大陆面积为冰川覆盖(现在约为十分之一)。在亚洲,冰盖到达贝加尔湖附近。
  
  冰期气温平均比现代低 8~10℃。间冰期气温比现代高,北极地区气温较现在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也较现在高5~6℃。冰期和间冰期温度的巨大变化,导致其他气候要素和自然地理因子的变化:①雨带分布的变化。冰期时,极地冰原面积扩大,极地反气旋增强,极地高压带向中、低纬度地区扩展,迫使行星极锋带移至中、低纬度地区,导致中、低纬度地区低气压活动频繁,雨量充沛,湖水面积扩大。例如,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和中部、北美洲西部等,在冰期时均为湿润地区,但在间冰期时,上述地区的气候常很干燥。②雪线的升降。冰期时,全球山岳雪线普遍下降,大多数山岳雪线下降1000~1400米,热带地区雪线下降700~900米。③海平面的升降。冰期时,地球表面的水相当大的一部分形成巨大冰盖而留在陆地上,海平面因此降低。例如,玉木冰期时的海平面比现代低约 100米。在间冰期最暖时期的海平面,可能比现代高出15~30米,甚至更高。④生物群落的迁移。在冰期时,冰川扩张,气候带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在间冰期时,冰川退缩,极地地区气温升高,气候带向高纬地区移动。与气候带相应,生物群落也随之南北迁移。例如:克里米亚(里斯冰期)的地层里发现过北极狐、北极鹿化石;在南高加索,从冰期地层里发现过猛犸象化石,这些都属于极地动物。在间冰期,北冰洋沿岸有虎、麝香牛等喜温动物群活动。
  
  冰后期(约从1万多年前开始),全球气温逐渐上升,冰川覆盖的面积相应缩小,海平面随之上升,地球气候又进入较为温暖的时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