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的小口径步枪弹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生产的小口径步枪弹相比,许多性能指标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它引起了世界轻武器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国外的种种猜测。本刊这里转述美国经常为轻武器杂志撰稿的david m fortier先生对中国生产的小口径步枪弹评述
的一篇文章,与广大轻兵器爱好者共享。
中国小口径步枪弹引发国外猜测
随着 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其军事实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军队正在成为亚太地区一支处于上升时期的值得关注的力量。与以前主要依靠进口或仿制武器不同,中国军队的武器自主研发能力和自制能力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各种自制海陆空武器不断出现,轻武器当然也不例外。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95式武器系统。解放军的许多部队已装备了该武器系统。
解放军现装备的无托轻武器家族包括突击步枪、缩短型突击步枪、班组自动武器,另外还包括kbu88狙击步枪和qjy88通用机枪。令人最感兴趣的是,解放军的这些武器(包括通用机枪)都使用自己设计生产的5.8mm×42弹。通过配备装有中国自己生产的子弹的国产轻武器,解放军武器生产的自主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展示了其技术特色。而在过去,中国军队的轻武器及弹药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
中国轻武器及弹药使用概况
从20世纪初开始,德国是中国轻武器及弹药的主要供应者,并在中国派驻武器生产的顾问,直到1937年与日本签定反共产国际条约。其中在中国最有影响的是c-96“扫帚柄”手枪,还有毛瑟步枪、马克沁机枪等。美国也曾经是中国武器的供应者,尤其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与日本作战时,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在此期间,中国军队也缴获并装备了大量的日本武器和弹药。
与中国在轻武器、弹药、技术支持方面联系最密切的是前苏联。早在1932年,前苏联便开始向中国供应武器。有一段时间,援助的规模逐渐增大。前苏联不仅向中国提供武器和弹药,还进行技术支持,帮助中国军队进行训练。前苏联的托卡列夫手枪、马卡洛夫手枪(本刊2006年1月号进行了详细报道)、ppsh-41冲锋枪、莫辛-纳甘步枪、ak-47步枪等很快成为中国军队的主要轻武器。然而,在朝鲜战争后,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尤其在赫鲁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更是降到最低点。
前苏联对中国的武器供应所发挥的作用众人皆知。然而,中国从何时开始进行自己的武器设计却鲜有所闻。自从解放后,中国把武器制造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新的兵工厂不断建立,用于武器研究与制造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起来。1958年起,中国的兵工企业开始更广泛的研究,他们的轻武器制造水平也逐渐提高。中国步枪研制基于其在战斗中对各种轻武器的使用经验,这包括各种战斗步枪弹、6.5mm×51口径三八式步枪、7.62mm×25口径冲锋枪等。还有7.62mm×39中间威力m43枪弹和卡拉什尼可夫步枪。由此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代(63式)和第二代(81式)步枪,它们都配备前苏联的7.62mm×39 m43弹。
虽然7.62mm×39 m43弹是一种有效的中间威力弹,但它也并不完美。其准确性和弹道性能都不尽如人意。当全自动射击时,由于后坐力的冲击,轻型的武器很难控制,尤其对于刚使用该弹的士兵很不适应。而且,这种弹相对较重,钢质弹心的终点效应不好。由于这些原因,前苏联于1974年正式采用了小口径的5.45mm×39 m74弹。
中国小口径弹药的研制
与前苏联一样,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注意到小口径步枪弹的速度优势,于是在1970年中央军事委员会建议研制一种初速大、重量轻、杀伤威力大、终点效应好的轻型高速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