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4-氯-N-(2-溴乙基)苯甲酰胺
1)  4-chloro-N-(2-bromo-ethyl) benzamide
4-氯-N-(2-溴乙基)苯甲酰胺
2)  N-(4-bromo-2-methylphenyl)-2-chloroacetamide
N-(4-溴-2-甲基苯基)氯乙酰胺
3)  2-Acetyloxy-3-bromo-N-(4-bromophenyl)5-chlorobenzenecarbothiamide
2-乙酰氧基-3-溴-5-氯-N-4'溴苯基硫代苯甲酰胺
4)  N-methyl-2-[4-(4-chlorophenoxy)phenoxy] acetamide
N-甲基-2-[4-(4-氯苯氧基)苯氧基]乙酰胺
1.
N-methyl-2-[4-(4-chlorophenoxy)phenoxy] acetamide
经IR、MS1、H NMR确定为N-甲基-2-[4-(4-氯苯氧基)苯氧基]乙酰胺。
5)  4-Chloro-(2-(4-morpholinyl)ethyl)benzamide
4-氯-N-2-(4-吗啉基)乙基丁苯甲酰胺
6)  N,N-Bis(β-chloroethyl)-p-toluene sulfonamide
N,N-双(2-氯乙基)-4-甲基苯磺酰胺
补充资料: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10卷,后改编为12卷,128篇。魏晋间医家皇甫谧(士安)撰于甘露四年(公元259年)。此书根据《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荟萃晋以前针灸学术精华结合作者本人经验分类合编而成,为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针灸专书。原书以天干编次,主要论述医学理论和针灸之法,故名《针灸甲乙经》。卷1论脏腑阴阳、官能、十二原、十二经水、营卫、精气、津液、血脉、五色、阴阳二十五人等;卷2论十二经脉络脉、奇经、脉度、标本、根结、经筋及骨度、肠度等;卷3按头面、躯干、四肢分别记述周身腧穴名称与位置;卷4述经脉循行及主病、病形、脉诊及三部九候;卷5论针灸禁忌及各种刺法;卷6论脏腑虚实、生病、传变、寿夭、耐痛、形气盛衰;卷7论治六经伤寒热病、狂、厥、■、疟;卷8论治五脏寒热、积聚、胀瘕、浮肿;卷9治头痛、心痛、咳逆及脾胃、大小肠、肾、膀胱、三焦诸病;卷10论治痹、风、痿、饮;卷11论治■、狂、尸厥、霍乱等杂病及痈疽、浸淫;卷12治五官病、瘿瘤、妇人及小儿病。书中首次将人体经穴在四肢以手足三阴、三阳经脉排列,面部及躯体部位以头、面、胸、腹分部予以记录,并明确载述腧穴名称和部位。其中穴位由《内经》的100余穴增加至349穴,创立针灸治疗处方,记载了百余病证之治疗,针刺兼述针灸深浅、艾灸壮数及补泻手法。本书标志着我国古代针灸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且在临床发挥了指导作用,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唐代及同期稍后的日本、朝鲜等国医事律令中,本书均被列为学医的必修教材。北宋校正医书局曾予以校刊,但南宋以后刊刻较少。现存最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及清以后10余种刻本。建国后有影印本。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