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ir quality model
空气质量模式
1.
The comparison and research on local air quality model in plain area;
平原地区局地空气质量模式的对比研究
2.
A modified two-dimensional Eulerian air quality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ntribution ratio of anthropogenic sources to ozone formation i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PRD).
利用改进的二维欧拉空气质量模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类型人为源排放对该区域臭氧生成的贡献进行了模拟研究。
2) CMAQ
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
1.
In this study,transport processes of airborne particulates originated from Shanxi to the Beijing reg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3 to 9 September 2002 are investigated by use of the Community Multi-scale Air Quality(CMAQ) modeling system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fields simulated by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RAMS).
利用一个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模拟了2002年9月3~9日间山西省排放的大气颗粒物向北京地区的输送过程,以分析下垫面非均匀性和天气条件对输送过程的影响,以及源于山西污染物对北京地区颗粒物浓度的贡献。
3) 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空气质量数值模式预报
4) new generation anmospheric diffusion model
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
1.
Keyword new generation anmospheric diffusion model;ambient air quality;validation;correlatio
以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作为基础模式 ,应用 2 0 0 2年沈阳市SO2 环境监测、污染源排放清单及气象资料 ,模拟沈阳市SO2环境空气质量 ,并与沈阳市 6个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 ,验证结果表明相关系数为 0 。
5)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1.
The impacts due to 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AVOCs)and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emissions on ozone concentrations are calculated by a numerical method named factor separation technique and the improved regional air quality model(RAQM).
本文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和改进后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计算了人为氮氧化物(NOx=NO+NO2)、人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AVOCs)以及生物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对春季东亚地区地面臭氧浓度的协同贡献及总贡献(=纯贡献+协同贡献)。
补充资料:水体质量模式
天然水体水质变化规律的数学描述,简称水质模式,是环境数学模式的一类。河流、河口、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等天然水体虽有各自的水质模式,但是大同小异。水质模式主要用于预测、预报水体的污染趋向,研究水体污染特征以及水体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
水质模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简单的一级衰变模式,用来描述在水环境中发生衰变的污染物的模式。例如生化需氧量(BOD)、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物等在水体中的衰变模式。另一类是衰变和恢复相结合的水质模式,用来描述在水体中由于多种因素而引起的水质变化,例如溶解氧浓度在水体中平衡过程的数学模式。不论是哪一类水质模式,都是将所研究的某一特定水体当作一个化学反应体系(或称连续搅拌化学反应器)。在这个体系内,污染物的变化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
一级衰变水质模式的一般形式是:
Li=L0iexp(-Kix/u)
(1)
式中Li为第i种污染物在污染源下游x距离处河水中的浓度(毫克/升);L0i为此种污染物刚进入水体时的初始浓度(毫克/升);u为河水的平均流速(公里/天);x为距离(公里);Ki为此种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一级衰变系数(天-1)。如果在河水中存在多种可衰变的污染物,那么描述这些污染物总浓度的一级衰变模式就应是:
(2)
式中L为n种污染物的总浓度(毫克/升)。
衰变同恢复相结合的水质模式的一般形式是:
(3)
式中C为某种污染物在时间t时的浓度;ui为水流速度矢量(i=x、y、z);x、y、z为时间t时污染物在水体中所处的空间坐标;Ex、Ey和Ez分别为污染物x、y、z方向上的扩散系数(距离/时间);S(C,x,y,z,t)为此种污染物的来源或丢失(浓度/时间)。式(3)可以用来描述污染物在海水中的变化。如果是描述河口、地下水和深湖中污染物的变化,可以用二维水体模式,即在式(3)中将z方向的项目去掉。如果是描述河流中污染物的变化,可以用一维水质模式,即只考虑河水流动的方向。
河流水质模式 目前常见的一维河流水质模式是河水中的溶解氧模式。在这种情况下,S(C,x,t)应该包括:含碳有机化合物和氨氮的耗氧过程,大气的复氧过程,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等。假定河流是稳定态,则,模式的形式就应变为:
(4)
式中C为河水中溶解氧的浓度;L为BOD的浓度;LN为氨氮的浓度;CS为溶解氧的饱和浓度;K1为含碳有机污染物的衰变系数;KN为氨氮的衰变系数;K2为复氧系数;P-R是光合作用产氧与呼吸作用耗氧之差;d为河水的平均深度;u为水流速度。
积分(4)式得:
(5)这里
式中L0和LN0分别为 BOD和氨氮在刚进入河水时的初始浓度;C0为溶解氧的初始浓度。式(5)所描述的溶解氧浓度随距离的变化曲线,称为溶解氧的下垂曲线(图1)。
为了验证模式(5),必须对模式中的参数K1、K2和KN进行估计。
湖泊水质模式 以湖水中所发生的热传递、组成传递、水力机制、化学和生物转化的动力学为基础的水质模式,用以描述湖泊和水库营养状况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预报水质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可以将一个湖泊分成若干段,在每一段又可以垂直地分成高度为△z的若干层。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湖泊的水质数学模式可以写成如下的基本形式:
(6)式中C、Ci分别为湖水和流入水中污染物的浓度;QV为总流量;Qhi和Qh0分别为水平流入湖泊和流出湖泊的流量;Dz为扩散系数;Vs为沉降速度;S为污染物的来源和丢失项;A为单元面积;△z为单元厚度。
在湖泊模式中所考虑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氮、磷、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温度、悬浮物、总固体以及光线等。对于上述各个环境变量可以给出一组相应的湖泊模式的子模式。
水质模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简单的一级衰变模式,用来描述在水环境中发生衰变的污染物的模式。例如生化需氧量(BOD)、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物等在水体中的衰变模式。另一类是衰变和恢复相结合的水质模式,用来描述在水体中由于多种因素而引起的水质变化,例如溶解氧浓度在水体中平衡过程的数学模式。不论是哪一类水质模式,都是将所研究的某一特定水体当作一个化学反应体系(或称连续搅拌化学反应器)。在这个体系内,污染物的变化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
一级衰变水质模式的一般形式是:
Li=L0iexp(-Kix/u)
(1)
式中Li为第i种污染物在污染源下游x距离处河水中的浓度(毫克/升);L0i为此种污染物刚进入水体时的初始浓度(毫克/升);u为河水的平均流速(公里/天);x为距离(公里);Ki为此种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一级衰变系数(天-1)。如果在河水中存在多种可衰变的污染物,那么描述这些污染物总浓度的一级衰变模式就应是:
(2)
式中L为n种污染物的总浓度(毫克/升)。
衰变同恢复相结合的水质模式的一般形式是:
(3)
式中C为某种污染物在时间t时的浓度;ui为水流速度矢量(i=x、y、z);x、y、z为时间t时污染物在水体中所处的空间坐标;Ex、Ey和Ez分别为污染物x、y、z方向上的扩散系数(距离/时间);S(C,x,y,z,t)为此种污染物的来源或丢失(浓度/时间)。式(3)可以用来描述污染物在海水中的变化。如果是描述河口、地下水和深湖中污染物的变化,可以用二维水体模式,即在式(3)中将z方向的项目去掉。如果是描述河流中污染物的变化,可以用一维水质模式,即只考虑河水流动的方向。
河流水质模式 目前常见的一维河流水质模式是河水中的溶解氧模式。在这种情况下,S(C,x,t)应该包括:含碳有机化合物和氨氮的耗氧过程,大气的复氧过程,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等。假定河流是稳定态,则,模式的形式就应变为:
(4)
式中C为河水中溶解氧的浓度;L为BOD的浓度;LN为氨氮的浓度;CS为溶解氧的饱和浓度;K1为含碳有机污染物的衰变系数;KN为氨氮的衰变系数;K2为复氧系数;P-R是光合作用产氧与呼吸作用耗氧之差;d为河水的平均深度;u为水流速度。
积分(4)式得:
(5)这里
式中L0和LN0分别为 BOD和氨氮在刚进入河水时的初始浓度;C0为溶解氧的初始浓度。式(5)所描述的溶解氧浓度随距离的变化曲线,称为溶解氧的下垂曲线(图1)。
为了验证模式(5),必须对模式中的参数K1、K2和KN进行估计。
湖泊水质模式 以湖水中所发生的热传递、组成传递、水力机制、化学和生物转化的动力学为基础的水质模式,用以描述湖泊和水库营养状况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预报水质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可以将一个湖泊分成若干段,在每一段又可以垂直地分成高度为△z的若干层。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湖泊的水质数学模式可以写成如下的基本形式:
(6)式中C、Ci分别为湖水和流入水中污染物的浓度;QV为总流量;Qhi和Qh0分别为水平流入湖泊和流出湖泊的流量;Dz为扩散系数;Vs为沉降速度;S为污染物的来源和丢失项;A为单元面积;△z为单元厚度。
在湖泊模式中所考虑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氮、磷、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温度、悬浮物、总固体以及光线等。对于上述各个环境变量可以给出一组相应的湖泊模式的子模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