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ock mass structure
岩体结构
1.
Control Effect of Rock Mass Structure on Stability of Large Underground Excavation;
岩体结构对大型地下挖掘稳定性的控制作用(英文)
2.
Control effect of rock mass structure on stability of top slab for large underground cavern;
大型地下洞室顶板稳定性的岩体结构控制效应
3.
Study on quantitative classification problem related to engineering rock mass structure;
工程岩体结构类型定量划分问题研究
2) Rock structure
岩体结构
1.
It has been proved by many engineering practice that the rock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controlling the stability of rocks.
大量工程实践已证明岩体结构是控制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2.
Rock mechanics mode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rock structure to offer a reliable mechanical basis for the analog analysis of host rock stability while mining in a broad area.
采用围岩分类专家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推理处理方法 ,以工程地质学家谷德振提出的岩体结构划分标准为基础 ,对金川二矿区岩 (矿 )体用模糊数学中择近原则的方法进行模糊综合判别。
3.
Considering the probabilistic and variable properties of rock in spa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iability design for rock structures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reliability theory.
考虑岩体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和随机性,本文讨论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岩体结构的可靠性设计。
3) rockmass structure
岩体结构
1.
3-D visualization of rockmass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岩体结构三维可视化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2.
From the view of systematology,the dynamic evolution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rocks and its correspond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under excavation condition can be studied through analyzing some typical parameters,such as stress field,rockmass structure,mechanical parameters,at different places in this mine.
针对目前金川岩体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系统论方法,分析不同部位不同时间岩体特征参数的测试试验结果,尤其是地应力场和岩体结构特征,研究岩体动态演化规律。
3.
The spacing of stuructural plane is widely used in rockmass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but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spacing in many existing schemes of rockmass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is not fully demonstrated.
结构面间距是划分岩体结构类型的最直接指标,但国内外已有的岩体结构划分方案中,对结构面间距的取值方法缺乏充分的论证。
4) Structure of rock mass
岩体结构
1.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the structure of rock mass is studied.
岩体结构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结构面和结构体。
2.
The paper expounds 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Zhongxi Slide, discuss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e of rock mass,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the Zhongxi Slide and the factors which may have influence on the slide stability as emphasis.
文章阐述了中溪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 ,重点讨论了该滑坡的地质特征、岩体结构、形成条件及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 ;分析了岩土的工程性质 ,计算了边坡的稳定性 ,最后对该滑坡的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
5) construction rock mass
结构岩体
1.
As an example,the equations are used in th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five-plane construction rock mass.
最后以五面结构岩体为例说明所建方程的应用。
补充资料:岩体结构
岩体内岩块的组合排列形式。岩体结构是由结构面和结构体2个基本单元组成。
结构面 岩体内存在的不同成因、不同特性的各种地质界面的统称。如层面、节理、断层、裂隙等。结构面不是几何学上的面,而往往是具有一定张开度的裂缝,或被一定物质充填,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或带。按成因,结构面可分为:沉积或成岩过程中产生的层面、夹层、冷凝节理等原生结构面;构造作用下形成的断层、节理等构造结构面;变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片理、片麻理等变质结构面;还有在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等次生结构面。按规模(主要是长度),可将结构面分为5级:(几十至上百公里,十几公里,几公里,几米至几十米和厘米级)。它们分级或共同控制着区域、地区、山体、岩体的稳定性和岩块的力学特性。按性质,结构面可分为硬性(刚性)结构面和软弱结构面。硬性结构面的摩擦系数较大,多数没有充填物。软弱结构面的摩擦系数相对较小,延伸较长,且普遍充填粘土、泥、岩石碎块等物质。按物质组成和微结构形态,软弱结构面分为原生软弱夹层、断层和层间错动破碎带、软弱泥化带(或夹层)等 3种类型。某些充填泥质或粘土薄膜的大节理,也可构成软弱结构面。软弱结构面是岩体中最容易产生变形和破坏的部位。它常常成为危险的切割面、滑移面或构成有害的压缩变形带,导致岩体产生不允许的变形或失稳。因此,当工程岩体中存在软弱结构面时,除了要研究它们的几何形态、结合状况、空间分布和填充物质等方面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其物质组成、厚度、微观结构、在地下水作用下工程地质性质(潜蚀、软化)的变化趋势、受力条件和所处的工程部位,以及它们的力学性质指标等,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并对其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作出定量的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处理措施。
结构体 岩体受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块。随着结构面的分级,相应地结构体也可分级。视研究问题的不同,所选取的结构体等级是不一的。几级结构体综合叠加影响居多。由于不同级别、不同性质、不同产状以及不同发育程度的结构面的组合,结构体几何形态、单体大小可迥然不同。岩性的变化,也均关系着岩体的完整性、坚强性,从而决定着岩体的所属介质类型。
岩体结构类型 按结构面和结构体组合形式,尤其是结构面性状,可将岩体划分如下结构类型:①整体块状结构,包括整体(断续)结构、块状结构和菱块状结构;②层状结构,包括层状结构和薄层(板状)结构;③碎裂结构,包括镶嵌结构、层状碎裂结构和碎裂结构;④散体结构,包括块夹泥结构和泥夹块结构等。
岩体结构力学效应 结构对岩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岩体在力学作用和力学性质上有明显的结构效应,结构类型不同,力学效应不一。若岩体内存在着软弱结构面,则岩体结构力学效应主要受它控制,而且取决于它的充填度(即充填物在结构面内填充程度)、充填物成分与结构、充填物厚度以及结构面的起伏度(即结构面的起伏程度,常用起伏差即起伏最大值表示)。其中又以充填物厚度、充填度和起伏度最为重要。厚度大小与物质成分有关,一般颗粒越粗厚度越大;反之,颗粒越细,厚度越小。设充填物厚度为h,结构面起伏差为H,定义为充填度。起伏的结构面内充填物的充填度越大,结构面抗剪强度越低。当充填度大于200%左右时,结构面强度便稳定于一定的水平上;即与软弱充填物质的强度相当,这种关系称之为充填度的力学效应。
结构面起伏度用起伏差及起伏角表示。起伏差的力学效应常与充填度相联系。起伏角α 为迎着受力方向结构面的仰角,又称为爬坡角。结构面具有爬坡角为α 的起伏时,其抗剪强度中的摩擦角φa将增加α ,即
φa=φj+α
φj为平直结构面的基本摩擦角。
多组四级结构面(如节理)发育的岩体结构类型的力学效应主要取决于结构面密度(单位尺寸上的结构面数)、结构面产状(结构面出露的空间方位)及结构面组数 3个方面。岩体强度(变形参数也同样)随着岩体内含的结构面组数和结构体数增多而降低。结构面对岩体破坏影响有一定的范围。当结构面倾角大于或小于α min时,结构面对岩体破坏便没有影响。当结构面倾角介于和αmin之间时,岩体强度则随着结构面倾角而变化,在α=30°±时,出现强度最低值。在多组结构面发育的岩体,结构面对岩体力学作用和力学性质的影响,是各组结构面力学效应的叠加。显然,结构面组数越多,岩体力学性质越均匀化。
整体结构岩体的力学效应规律基本上与节理化岩体相近。以单轴抗压强度为例,节理化岩体仅相当于岩块抗压强度的1/3至1/10,而整体结构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可相当于岩块的1/2至1/3。
参考书目
谷德振著:《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
孙广忠著:《岩体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结构面 岩体内存在的不同成因、不同特性的各种地质界面的统称。如层面、节理、断层、裂隙等。结构面不是几何学上的面,而往往是具有一定张开度的裂缝,或被一定物质充填,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或带。按成因,结构面可分为:沉积或成岩过程中产生的层面、夹层、冷凝节理等原生结构面;构造作用下形成的断层、节理等构造结构面;变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片理、片麻理等变质结构面;还有在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等次生结构面。按规模(主要是长度),可将结构面分为5级:(几十至上百公里,十几公里,几公里,几米至几十米和厘米级)。它们分级或共同控制着区域、地区、山体、岩体的稳定性和岩块的力学特性。按性质,结构面可分为硬性(刚性)结构面和软弱结构面。硬性结构面的摩擦系数较大,多数没有充填物。软弱结构面的摩擦系数相对较小,延伸较长,且普遍充填粘土、泥、岩石碎块等物质。按物质组成和微结构形态,软弱结构面分为原生软弱夹层、断层和层间错动破碎带、软弱泥化带(或夹层)等 3种类型。某些充填泥质或粘土薄膜的大节理,也可构成软弱结构面。软弱结构面是岩体中最容易产生变形和破坏的部位。它常常成为危险的切割面、滑移面或构成有害的压缩变形带,导致岩体产生不允许的变形或失稳。因此,当工程岩体中存在软弱结构面时,除了要研究它们的几何形态、结合状况、空间分布和填充物质等方面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其物质组成、厚度、微观结构、在地下水作用下工程地质性质(潜蚀、软化)的变化趋势、受力条件和所处的工程部位,以及它们的力学性质指标等,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并对其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作出定量的分析评价,提出工程处理措施。
结构体 岩体受结构面切割而成的块体或岩块。随着结构面的分级,相应地结构体也可分级。视研究问题的不同,所选取的结构体等级是不一的。几级结构体综合叠加影响居多。由于不同级别、不同性质、不同产状以及不同发育程度的结构面的组合,结构体几何形态、单体大小可迥然不同。岩性的变化,也均关系着岩体的完整性、坚强性,从而决定着岩体的所属介质类型。
岩体结构类型 按结构面和结构体组合形式,尤其是结构面性状,可将岩体划分如下结构类型:①整体块状结构,包括整体(断续)结构、块状结构和菱块状结构;②层状结构,包括层状结构和薄层(板状)结构;③碎裂结构,包括镶嵌结构、层状碎裂结构和碎裂结构;④散体结构,包括块夹泥结构和泥夹块结构等。
岩体结构力学效应 结构对岩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岩体在力学作用和力学性质上有明显的结构效应,结构类型不同,力学效应不一。若岩体内存在着软弱结构面,则岩体结构力学效应主要受它控制,而且取决于它的充填度(即充填物在结构面内填充程度)、充填物成分与结构、充填物厚度以及结构面的起伏度(即结构面的起伏程度,常用起伏差即起伏最大值表示)。其中又以充填物厚度、充填度和起伏度最为重要。厚度大小与物质成分有关,一般颗粒越粗厚度越大;反之,颗粒越细,厚度越小。设充填物厚度为h,结构面起伏差为H,定义为充填度。起伏的结构面内充填物的充填度越大,结构面抗剪强度越低。当充填度大于200%左右时,结构面强度便稳定于一定的水平上;即与软弱充填物质的强度相当,这种关系称之为充填度的力学效应。
结构面起伏度用起伏差及起伏角表示。起伏差的力学效应常与充填度相联系。起伏角α 为迎着受力方向结构面的仰角,又称为爬坡角。结构面具有爬坡角为α 的起伏时,其抗剪强度中的摩擦角φa将增加α ,即
φa=φj+α
φj为平直结构面的基本摩擦角。
多组四级结构面(如节理)发育的岩体结构类型的力学效应主要取决于结构面密度(单位尺寸上的结构面数)、结构面产状(结构面出露的空间方位)及结构面组数 3个方面。岩体强度(变形参数也同样)随着岩体内含的结构面组数和结构体数增多而降低。结构面对岩体破坏影响有一定的范围。当结构面倾角大于或小于α min时,结构面对岩体破坏便没有影响。当结构面倾角介于和αmin之间时,岩体强度则随着结构面倾角而变化,在α=30°±时,出现强度最低值。在多组结构面发育的岩体,结构面对岩体力学作用和力学性质的影响,是各组结构面力学效应的叠加。显然,结构面组数越多,岩体力学性质越均匀化。
整体结构岩体的力学效应规律基本上与节理化岩体相近。以单轴抗压强度为例,节理化岩体仅相当于岩块抗压强度的1/3至1/10,而整体结构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可相当于岩块的1/2至1/3。
参考书目
谷德振著:《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
孙广忠著:《岩体力学基础》,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