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drought degree
干旱程度
1.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 levels on growth of summer maize under different drought degrees,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under rainproof sheds.
在田间小区遮雨条件下,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试验方法,设置了连续干旱03~2 d 7个水分处理及N 0、1402、80 kg/hm23个氮肥处理,研究施氮水平对不同干旱程度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2.
The drought experience of soil and crop could be described perfectly by combining drought intensity(I) with drought degree(D).
干旱强度和干旱程度结合才能完整地描述土壤作物干旱状况,土壤干旱强度I是土壤剖面失水速率的函数,干旱影响逐渐累积并增强就构成干旱程度D,据此提出了包含I和D二个指数的土层干旱指标表达模式。
3.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rought phenomenon, an evaluating model of the drought degree is developed by using the technique of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在干旱识别的基础上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提出了一个干旱程度的评估模型 ,并经海河流域的实际应用表明 ,该方法简单易行 ,可为干旱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
3) drought intensity
干旱强度
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drought intensit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relevant circulation background
东北地区干旱强度频率分布特征及其环流背景
2.
The drought experience of soil and crop could be described perfectly by combining drought intensity(I) with drought degree(D).
干旱强度和干旱程度结合才能完整地描述土壤作物干旱状况,土壤干旱强度I是土壤剖面失水速率的函数,干旱影响逐渐累积并增强就构成干旱程度D,据此提出了包含I和D二个指数的土层干旱指标表达模式。
4) drought strength
干旱强度
1.
Characterization of drought strength in North China and its climatic variation;
华北地区干旱强度的表征形式及其气候变异
2.
Based on index of drought strength, drought period and transfer probability between am.
从周期更替、丰枯转移入手,探求水文、气象干旱发生的起讫时刻、延续时间、影响深度;划分水文、气象干旱级别,应用负轮理论、游程理论,分析丰枯转移概率及连续丰、枯年的分布特点;引入马尔可夫平稳概率研究干旱发生的自然属性,以干旱强度、干旱周期、丰枯转移概率等指标,全面刻画本地区水文气象干旱的特征。
5) aridity
[英][æ'riditi] [美][æ'rɪdətɪ]
干燥(度);干旱(度)
补充资料:干旱土
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与植被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南、北美洲也有较小范围持布。
干旱土区,年平均降水量多不超过200毫米,甚至仅数毫米或终年无雨。日温差较大,植被稀疏矮小,代表性植物属旱生、超旱生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类型。成分简单,多为肉汁、深根耐旱种属。半干旱地区平均降水量稍高(200~500毫米),植被以蒿属为主,具有短命或类短命植物。干旱土形成中,生物累积过程较弱,土壤水分属非淋溶型。表层有机质的含量普遍都很低,整个剖面均含有碳酸盐,并具有较明显的石膏累积和残余盐化特征,土壤盐基高度饱和,一般呈中性至碱性反应。粘土矿物主要为水云母,干热下的干旱土可有高岭石。分布于温带的干旱土有棕钙土和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热带、亚热带有红棕漠土;中国青藏高原有高山漠土。
棕钙土 半荒漠植被下的土壤。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表层腐殖质含量为1%左右。有明显的钙积层,以及石膏累积和盐渍化特征。
灰钙土 同为半荒漠条件下的干旱土。中国主要分布于甘肃兰州一带的黄土高原、新疆伊犁河谷地等。灰钙土发育于黄土母质上,与棕钙土比较腐殖质积累稍有增强,有假菌丝状钙积层,有时可见不明显的石膏和盐分累积。
灰漠土 处于温带荒漠边缘,发育于细土物质上。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0%,孔状结皮和片状层发育良好,石灰有弱度移动,石膏和易溶盐有弱度聚积,大多具有碱化特征。
灰棕漠土 分布于温带荒漠的中心地带,气候极端干旱,母质多具粗骨性,植被稀疏,地面几乎全部裸露,呈现一片黑色砾幂。同灰漠土比较,表层有机质累积减少,多不超过0.5%,有褐棕色或浅红棕色紧实层,碳酸钙表聚性明显。石膏含量因地区和地形部位不同而异,高者可达30%以上,低者尚不到1%。石膏和易溶性盐含量低时,具有弱碱化特征。
棕漠土 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条件和粗骨性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地面植被简单稀疏,地表通常为具有黑褐色荒漠漆皮的砾石所覆盖,当地称为"黑戈壁"。中国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土壤剖面的特点是:在弱度发育的孔状结皮下,为红棕色或玫瑰红色紧实层,再下的石膏层含量可高达30%左右。有的石膏层下部出现厚度达10~30厘米的黑色坚硬盐盘层,含盐量可达30~40%,表层石灰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很低,多小于0.3%。
红棕漠土 见于亚热带、热带。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和澳洲大陆的荒漠地区。土壤剖面发育较弱,在很薄的孔状结皮和鳞片状层下,紧实层呈现红棕色或淡红色,其下往往有石灰胶结体或结晶状和瘤状石膏聚积层,石膏含量可达40~60%。易溶性盐含量不高,有机质含量低于1.0%。其中北非红棕漠土,表面有铁壳及砾幕存在,并附有黑色漆皮和红棕色沙土,呈微酸性反应。
高山漠土 高海拔(4200~4500米)干寒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植被多为矮小莲座状的荒漠类型,生长稀疏。土壤发育原始,但具有明显的漠土特征。地表具有多角形裂隙,常有盐斑,结皮层很薄,其下有4~10厘米的片状或鳞片状层,全剖面呈石灰性反应,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在1.0%以下。
干旱土区,年平均降水量多不超过200毫米,甚至仅数毫米或终年无雨。日温差较大,植被稀疏矮小,代表性植物属旱生、超旱生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类型。成分简单,多为肉汁、深根耐旱种属。半干旱地区平均降水量稍高(200~500毫米),植被以蒿属为主,具有短命或类短命植物。干旱土形成中,生物累积过程较弱,土壤水分属非淋溶型。表层有机质的含量普遍都很低,整个剖面均含有碳酸盐,并具有较明显的石膏累积和残余盐化特征,土壤盐基高度饱和,一般呈中性至碱性反应。粘土矿物主要为水云母,干热下的干旱土可有高岭石。分布于温带的干旱土有棕钙土和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热带、亚热带有红棕漠土;中国青藏高原有高山漠土。
棕钙土 半荒漠植被下的土壤。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表层腐殖质含量为1%左右。有明显的钙积层,以及石膏累积和盐渍化特征。
灰钙土 同为半荒漠条件下的干旱土。中国主要分布于甘肃兰州一带的黄土高原、新疆伊犁河谷地等。灰钙土发育于黄土母质上,与棕钙土比较腐殖质积累稍有增强,有假菌丝状钙积层,有时可见不明显的石膏和盐分累积。
灰漠土 处于温带荒漠边缘,发育于细土物质上。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0%,孔状结皮和片状层发育良好,石灰有弱度移动,石膏和易溶盐有弱度聚积,大多具有碱化特征。
灰棕漠土 分布于温带荒漠的中心地带,气候极端干旱,母质多具粗骨性,植被稀疏,地面几乎全部裸露,呈现一片黑色砾幂。同灰漠土比较,表层有机质累积减少,多不超过0.5%,有褐棕色或浅红棕色紧实层,碳酸钙表聚性明显。石膏含量因地区和地形部位不同而异,高者可达30%以上,低者尚不到1%。石膏和易溶性盐含量低时,具有弱碱化特征。
棕漠土 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条件和粗骨性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地面植被简单稀疏,地表通常为具有黑褐色荒漠漆皮的砾石所覆盖,当地称为"黑戈壁"。中国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土壤剖面的特点是:在弱度发育的孔状结皮下,为红棕色或玫瑰红色紧实层,再下的石膏层含量可高达30%左右。有的石膏层下部出现厚度达10~30厘米的黑色坚硬盐盘层,含盐量可达30~40%,表层石灰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很低,多小于0.3%。
红棕漠土 见于亚热带、热带。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阿拉伯半岛和澳洲大陆的荒漠地区。土壤剖面发育较弱,在很薄的孔状结皮和鳞片状层下,紧实层呈现红棕色或淡红色,其下往往有石灰胶结体或结晶状和瘤状石膏聚积层,石膏含量可达40~60%。易溶性盐含量不高,有机质含量低于1.0%。其中北非红棕漠土,表面有铁壳及砾幕存在,并附有黑色漆皮和红棕色沙土,呈微酸性反应。
高山漠土 高海拔(4200~4500米)干寒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植被多为矮小莲座状的荒漠类型,生长稀疏。土壤发育原始,但具有明显的漠土特征。地表具有多角形裂隙,常有盐斑,结皮层很薄,其下有4~10厘米的片状或鳞片状层,全剖面呈石灰性反应,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在1.0%以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